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封面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召开了巴黎和会。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最高领导人主导了和会的进行。一系列和约的签署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词条内容: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这件事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借此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以曾经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中国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年的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巴黎的街道上整日旗帜飘扬,饱受战火折磨的人们对这次和会寄予厚望,祈盼着消除战争,实现永久和平。他们并不知道,这又是一个大国操纵的和会。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会的一切事务都集中在由美、英、法、意、日五大国首脑和外交部长或全权代表组成的“十人会议”,其他国家的代表只能出席和会和全体会议或与它们有关的会议,而全体会议只不过是个形式,根本不起决定作用。后来还改为了美、英、法、意的“四人会议”。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意大利在战中的贡献很少,本国底子又薄,便被冷落在旁,和会又变为“三人会议”,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组成的“三巨头”是才是实际的操纵者。他们每人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和美国都想成为霸主,此前从不出国的美国总统甚至亲赴巴黎。而英国希望利用德国制约法国称霸。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以顾维钧等人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最初还对和会抱有很大希望,因此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了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等7个条件。然而事实上的中国却在和会上成为了被宰割的对象,大国们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顾维钧向据理力争,怒斥列强,拒签和约,国内则爆发了“五四运动”。

 
政治与制度:巴黎和会

和会最终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中国没有签署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也未签署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