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胡适》封面图片

胡适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词条内容:

人物:胡适

胡适于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br>

人物:胡适

胡适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用电台广播呼吁胡适留下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并留下“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的临别言。

人物:胡适

在《新青年》时期,胡适与鲁迅关系颇为亲密,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商定稿件,又书信往来,互借图书资料。后来鲁迅因为胡适宣扬“好政府”主义,而对胡适有所成见,写了不少讽刺、批评胡的文章。左翼革命文学家鲁迅与右翼文化泰斗胡适,一度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人物:胡适

1955年中国大陆掀起批判胡适运动,而批判胡适运动的起因,根据耿云志的说法是:这句话我想是他一生里,讲的最有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胡适说按照毛泽东当时的水平,他考北大是考不上的,而毛泽东则非常决断地发动一场全国规模的彻底批判胡适的运动。

人物:胡适

台湾时事批评家李敖也对胡适感情极深,一方面李敖认为胡适以文学泰斗的身份将文史学风带到迂腐不堪的境地,另一方面胡适也称赞李敖“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但也认为李敖喜欢“借题发挥”,认为“作文章切莫要借题发挥”。

人物:胡适

胡适与季羡林的交情极深,季羡林于二战结束后,被陈寅恪向胡适推荐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虽然在学术辈分和社会地位上,两人尚有差距,但是季羡林经常拜访胡适的校长办公室,并形容“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人物:胡适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资料库,胡适曾于1939年被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是最终胡适还是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当年的获奖者为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他与胡适一样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革命的优秀作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