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封面图片

《中英北京条约》是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于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构成了《北京条约》的主体,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产物。

词条内容: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我们平时所说的《北京条约》其实包括中英、中法、中俄三个条约主体。《北京条约》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开放口岸也从沿海各地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让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在《北京条约》签订的两年前,清政府已经被迫与俄、美、英、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而《北京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承认此前签订的《天津条约》有效。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后,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列强们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的签订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清政府发动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帝和战不定,当英法联军攻打大沽口时,咸丰帝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导致大沽口沦陷。当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在「八里桥之战」中阻击英法联军失败后,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逃亡热河,留下恭亲王奕訢在北京议和。1861年,咸丰帝崩于承德避暑山庄。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咸丰帝落跑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而谈判时,由于没有任何可以博弈的砝码,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们毫无抗争,完全接受了列强们的条件。而奕訢则在主持议和期间赢得了西方的好感,同时他还笼络文祥、桂良等满族大臣,为日后的「辛酉政变」创造了条件。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从咸丰帝逃离热河至《北京条约》签订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开始抢掠焚毁圆明园,并在城郊烧杀抢掠近50天。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三百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随后,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让奕訢终于在条约上签了字。

历史: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中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清政府将九龙半岛南部连同临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九龙半岛是香港的三大区域之一,东、南、西三面都被维多利亚港包围。香港最繁华的「油尖旺(油麻地、尖沙咀、旺角)」地区就在九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