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豹迹:与记忆有关》巫鸿【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malingcat
    malingcat2022-07-09 17:22:18

    读过巫鸿大量学术著作的读者,才会觉出这一本的好,像在攀向高峰的路上,他给你搭了一个亭子,看看来时道路,听听空山人语。《豹迹》一篇令人惊艳,如果没有成为学者,他会是一个不俗的作家。而无论是对“小时间”的深考,对蝉冠菩萨的描述,对费慰梅还原武梁祠的钦佩,还是对年轻时文本细读的回忆,都在指示读者,他“老派”的处理细节的能力是他成功的基础。而同时,他的观念框架又总是灵活而前卫的,这本书不叫“回忆录”而叫“记忆写作”,也是他立于理论前沿的明证。通过本书,我们管中窥豹,见他在时光里跳跃或小憩,一样目识心许。

  • 赫恩曼尼
    赫恩曼尼2023-07-26 17:12:53北京

    原来巫鸿是被学术写作耽误的小说家,其文字功力、对现实的觉察能力,远超一些以文为生的所谓作家。《豹迹》一篇堪称惊艳,《基督的血和玛利亚的泪》与《密歇根湖边的弗里德里希》两篇在现实与虚构的边缘自如游走,姿态轻巧地质询“何谓真实”。写故交、旧事的几篇,诚恳清澈,像一池慢慢荡开的春水,池底天光云影,万物生长。读一个人的作品,大概能感受到他的精气神,哪些是勉力为之、气息孱弱,哪些源于才学深厚、气力饱满,巫鸿属于后者。他让你不由自主想要创造些什么,好去体悟他行文时的酣畅通达。

  • fateface
    fateface2022-07-09 10:48:42

    这本小书做得极其精美,彩图,内容也非常有趣。巫鸿是了不起的散文家,不单单是学者。但大概是他的一生太顺利了吧,读上去总好像少了点什么。但是就写作技巧和文字的纯熟来说,真的是中文写作的巅峰了。

  • 袁长庚
    袁长庚2022-08-19 00:31:43

    巫鸿在人文领域的成绩也许恰恰源于他没有任何“文化使命”,也不会肩负为某种荣光证明的妄念。也许是曾经在人类学系修读的原因,他非常在意文化本身的“活”属性,同时在方法论层面由小渐大,既摆脱了传统中国学问中和现代规范化学院治学之间不相容的部分,又能够不断地敲打出新的问题和概念,在古典和当代之间游刃有余。而这种独特风格的学术跟他身上所罕见的那种沛然的纯真和正气密切相关,这些既无法溯源到他家世的显赫,也没有因特殊年代的挫折而减损。既不娇嗔也不激愤,中和饱满。这是一种很难用常理解释的神奇。

  • 箜图
    箜图2022-11-09 22:16:22云南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或文学艺术评论,直到看完第一篇以幻想般的手法写完的《豹迹》——其惊艳程度让人叹服叫绝——才意识到巫鸿并不仅仅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更是位文字功力已至登峰造极之界的作家。 《蝉冠菩萨》一文,就算是我这样一个不懂艺术的人,也能在他细腻的笔触下读懂这尊雕像的美;“小时间”这个概念的提出,原本就让人眼前一亮,读到如真似幻的结尾,更绝惊异与慨叹共存;还有写特殊岁月的几篇小文,既不怨愤也不娇嗔,反而是平静且疏和,不得不叫人赞佩这一份心境。 整个小集子初看似乎编得毫无章法,读完却又不觉得杂乱,毕竟处处都是巫鸿的记忆留痕,字字句句都是他的风骨所在。

  • 文在兹
    文在兹2022-11-17 11:01:41山东

    看他的经历,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凡是学他的都远远不如他😄

  • 风撼斜阳
    风撼斜阳2022-10-14 14:09:26湖南

    巫鸿用「记忆写作」刻画了回忆介于事实与虚构之间的巨大空间,就像其中提到的「小时间」概念,在永恒的图像中表现出时间流逝的微观细节。喜欢回忆北京和师友的部分,叙述波澜不惊,却又饱含情感,颇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味道。

  • 流萤
    流萤2022-09-25 11:22:15北京

    可以随便看看,提出的有些观点还挺有意思,至于文学性和写作的功力,真就很一般了。另外,比较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提到的人增加了些知识,朋友圈都是精英知识阶层了。

  • stevencheung
    stevencheung2022-06-22 21:18:51

    在一个潮湿但不太凉爽的雨日傍晚读完,确实有如老师说的“失眠感”

  • miaomiaoM
    miaomiaoM2022-08-15 20:47:15

    在午后的昏暗灯光下,躺在床上阅读巫先生的回忆。艰难的和现在的北京,我记忆中的北京,父母描述中的北京一一核验,但那是属于另一个眼中的世界和历史。升高的体温和灼烧的呼吸痛,让人更能专注阅读,期望可以逃避到书里的世界。眩晕,想象中的画面,搅合着阅读的图文,就如记忆的实体,清晰凌乱。

  • 北山杉
    北山杉2023-04-27 23:04:37江苏

    真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回忆录”,以艺术史的眼光重新自我审视,将本人的传奇经历作为标本放入更大范围的时代与历史的长河中。他早年的经历真是跌宕起伏,跨越了多个时代多重迥异环境,这些遥远却又相互牵连的经历造就了这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史奇才,也催生出这种别具一格、充满自由和幻想的记忆写作。

  • 穆霒
    穆霒2022-10-11 23:55:56

    巫鸿老师的书读来总有启发,也总是让人感慨知识结构不可复制。《基督的血和玛利亚的泪》《蝉冠菩萨》尤佳。勿因不喜木心而错过本作。

  • Binns
    Binns2023-12-07 19:02:53中国台湾

    作者心細如髮而用筆精準,描摹出無可捉摸的記憶。

  • 八哥
    八哥2024-03-30 14:33:05江苏

    2024年闲读之15:想到读本书,应该是从丹青先生的回忆文章中而来。现实生活中,豹迹难寻,对豹迹的认识我们往往停留在想象之中。巫先生对回忆始终持怀疑态度,故对自己过往的梳理统称为“与记忆有关”,其实这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豹迹”。无法否认,在个人心目中,巫先生可以称得上是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界的“豹”,一只“伟岸,若古罗马壮士”的学术之豹。如果他没有将自己76载的人生岁月作为史料,把自己的记忆作为方法赋予讨论的个人和社会史价值,我们也就看不到他呈现出来的与时间、与特殊社会时期关于他乡、故土、故人、旧事这些存留在记忆中的“迹”,这些“迹”和“迹”背后的社会底色,构成了一位著作等身学者除学术之外最本真的另一面。巫先生如果不做学者,也会是一名好作家,他的文字比丹青先生的更耐读,表达更充盈、更克制。

  • Uley-ash
    Uley-ash2024-04-04 21:21:19福建

    《豹迹》《基督的血和玛利亚的泪》《密歇根湖边的弗里德里希》庞大的学识积淀令人兴叹…高顶点的知识分子,有先天家族优势和特殊岁月赋予的苦难枷锁,种种造就了不可复刻的经历。跨越时空坐标回溯过往,有身为历史学家隐于市朝的客观阐述,也有作为个体于昔日旧事私有化的主观浪漫。以小见大、虚实相生,艺术、生活、旧识,抽丝剥茧叙事之间就置身事内,一同见证兴衰演变。

  • 邓安庆
    邓安庆2023-01-09 14:10:52上海

    如果巫鸿愿意,他是可以在小说书写这一条路上形成自己的宇宙的。第一篇同名小说看得很是惊艳,我甚至希望他能再写下去。巫鸿的描写能力真是好,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专业,一方面也有身后的文学素养。后面的回忆类文章里,可以看到他的交友圈那些人现在还在深刻影响着中文世界。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2022-07-25 16:31:47

    内容较驳杂,第一辑「艺术」最佳,开篇同名堪值五星,以接近回溯幻影的手法书写一场盛大而艰苦的邂逅,于时间雕刻的石壁褶皱丛中瞥见神明的灵光,在废墟残垣中被掩盖的金戈铁马和野心血光,如神助般被唤醒,被涂抹、被挖空的庄严面容穿过千年,终于得以睁开“瓷一样的眼白”望着“我”,复活的飞天脱离石头的困缚,如豹迹隐去。 蝉冠菩萨的回归史很是传奇,原像真美啊,凝固的线条蕴藉了时间的流动,满含慈悲与怜悯。 《基督的血和玛利亚的泪》讲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概念——“小时间”,某种不同于历法或编年史显示的时间计量,基于观测《卸下圣体》中基/督之血的新陈程度、流向而生发“微叙事”层面的时间界定,并结合局部构图构成多维度的戏剧要义,连同在世界各地寻访血痕,成为一种专属自身回忆的“超细读”行为。

  • 沈入忘🌟
    沈入忘🌟2022-07-25 16:45:16

    之前只读过他的艺术史相关的专业著作,没想到杂记写得也这么好。但还是最喜欢艺术相关的那几篇,真羡慕他的人生。 (不评分是因为有几篇真没看懂

  • 木由
    木由2022-07-19 22:49:54

    巫鸿在本书中进行了较为自由和开放的“与记忆有关”的幻想性叙述。这种主观性的记忆摒弃回忆录的严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因为无法超越个人存在,客观审视记忆获得“第二层意义”,而另辟蹊径给予记忆戏剧化的审视。最爱《豹迹》一篇,游记散文体裁和诗一样的语言让考古活动带有了探险的气质。尤其关于147窟巨型飞天的层层铺垫,辉煌庙宇一朝覆亡,真相被隐藏在拙劣的油彩下,巨大的神秘感看得我屏息凝神,获得了沉浸式的体验。当笔者怀着满身伤痕和疲惫离开异像环生的天堂谷,他带走了关于262个洞窟的记录,却也留下了自己的一部分——仿佛那只落入钢夹,自断腿骨隐去的白色豹子。《基督》从基督手掌三个方向的血痕讲到“小时间”和“微叙事”,讲到一场桃花源式的的灵感起源。《发现北京》一则,令人目眩神迷的阳光下模糊的记忆仿佛姜导电影。

  • 傻冒叔
    傻冒叔2023-03-14 21:47:25浙江

    尽管是关于记忆的拼凑文集,却难掩非一般人的成长、学习和交往背景,当然还有博学多识与文学才情,开篇《豹迹》即是明证。比较喜欢“书的记忆”和几篇追忆师友的文章,确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之感。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