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错乱》(拉美后“文学爆炸”时代重量级作家代表作,“嗑了药的卡夫卡”邀您在爆笑与不安之间获得癫狂眩晕的阅读体验。后浪出品) (后浪·西语文学补完计划)奥拉西奥·卡斯特利亚诺斯·莫亚【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比格犬2022-06-20 10:40:48
【开读】 第四章了,男主你他妈的赶紧给我去工作,你对美女的幻想与交往逸事我压根不感兴趣! 第八章,受不了了,男主就是个精虫上脑的自尊心脆弱的白痴。 【读完】 什么叫做宣传欺诈啊?这就是!
- 歪歪西鹅_2024-05-13 00:42:37英国
意义大于内容 but男人的自述里能不能少一点对女性的性幻想 真的有点生理不适 译后记把整个叙述的意义直接抬到next level 确实需要这样的视角 “奥斯维辛之后 写诗是野蛮的”面对现实苦难时 尤其是种族屠杀这样大规模的人类暴行 艺术何为 文学何为 当直接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们逐渐离我们远去 他们的经历应该如何被阅读 被感受 被见证
- 敲内脑2022-05-29 21:20:01
译后记是非常值得读的。如果没有最后的译后记,那么这本小说前十一章可以说是有些乏味,冗长铺垫只为带出最后一章的“我们都知道谁是杀人犯”的觉醒呼喊,主人公在面对残酷文案后神经质、下流、自怨自艾的错乱心路历程,充斥着埋怨和性欲的文字在我眼里起了反效果,让主题变得混乱,没有那么直击人心。后记里“元见证小说”提法倒是很新颖,不过以这样设定的主人公来带出残酷历史的方法,不太能够打动到部分读者,比如我。
- 喜喜2022-05-28 20:00:50
作者选择让一位有妄想症且庸俗下流的主人公来还原那段异常沉重的历史,对比如此鲜明,借助主人公精神的错乱,大概是想说明无人能够直面残酷的真相,无人能够在巨大的集体性创伤面前保持理智。但我不太喜欢这种写作方式,开头那句“我脑子缺了一块”就没打动我,更想不明白这话是如何在这样一位主人公脑海中久久回荡的,比起作者想表达的内容,这句话实在没什么力度。另外,意淫式描写过多,以至于看到那些残忍片段时我除了恶心没别的感受了...
- 汪金卫2022-10-16 21:51:32北京
第一次读中美洲国家萨尔瓦多的文学作品。全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角是一个自私自利、庸俗不堪,满脑子金钱女人,并有严重疑心病和被迫害妄想症的男人,但却做着整理大屠杀受害者证词的严肃工作。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人物、即最神圣严肃的事业与最庸俗之个人结合到一起,再配以受害者证词中发人深省,甚至散发诗性的句子。如此一来,用“反政治性叙事”的方式和借用主角的“他者视角”,为读者再现了暴力惨烈不忍直视的危地马拉持续数十年的大屠杀历史。并用主角疑神疑鬼、身心俱疲、混乱不堪的心理描写呈现出凶残血腥的大屠杀记忆震人心魄的可怕力量,即使只是阅读这些口述回忆文字,就能对脆弱之人造成严重的精神摧残。那些对种种屠杀现场的转述也生猛到足以令读者不忍直视。更妙的是,那些“被迫害妄想”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 四百击2022-08-31 23:34:07安徽
篇幅不长,一口气读完。期间,书中对于印第安人遭受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描述让我深感不适,无需过多修饰,残酷屠杀本身便是某种文学。残暴对待同类,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学。正如书中反复提到的那样,在面对屠杀时,印第安人留下的文字却又是充满了诗意——残酷的悲剧诗意,“梦永远得停滞在那里”“一群猪,它们在吃他,它们在翻拣他的骨头”,这些也更渲染了屠杀的疯狂。 书的开头便写到“我脑子缺了一块”,那些手无寸铁被屠杀的印第安人,那些以残杀为乐的刽子手,那些作恶多端的军官,那些整理记忆的作家……谁人的脑子没有缺了一块呢。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现实也由他们掌控。当脑子缺了一块,记忆会变得混乱,存在与梦颠倒,幻想丛生,但某种程度上这错乱的故事或许也便是真实的投影。
- 棠棣之华2022-07-25 23:11:00
三星半。虽然阅读过程和译后记中作者着力描绘的这位没有任何政治抱负和道德坚守的犬儒主义者逐渐明晰起来,其躲进美的尝试不过是浅尝辄止,躲进性爱的欲望更是令人感到可笑,但实际阅读中因篇幅限制和作者笔力,实际想要达到的效果大打折扣,主人公的形象单薄可怜得几乎化为符号,而这是即便用真实存在的大屠杀与幸存者口述资料、生存死亡或爱与欲望的书写、甚或译者精心的阅读鉴赏与分析都无法填补的。
- 胡小猴2022-09-21 14:46:45江苏
书中描述的暴力令人不适,主人公面对暴力的犬儒态度令人不适。引起这种双重的不适,正是这部小说有别于“见证文学”的深阔之处。
- 拉克丝2024-11-12 14:18:56秘鲁
主角的心理描写太成功了:神经质、厌女、妄想、偏执、自大、焦虑、臆想、易怒 - 完全是一个教科书级别的stock character,但我还是随着他一起sweat。 这样的一个角色在审查被军政府折磨杀害的原住民口述文献,又被夹杂在军政府、西班牙研究员、天主教之间臆想出一个又一个似真似假的阴谋。从“我大脑缺了一块”开始,本小说毫无废话,节奏恰到好处,还有不少脑颅刺激。 译者后记有些我认为过于两分论的解读,但也给我带来更珍视这本小说的另一个角度:个体层面、不带政治诉求的历史描述。
- 山月2024-11-11 22:25:29浙江
花了一个晚上读完,结尾太棒了。神经质的主角胡思乱想,标粗的句子,拼凑出了一段残忍血腥的历史。
- 焦橙2022-05-17 16:43:59
P65总是用失去了十指的双手扶住他那碎成两半的脑袋,好让脑浆不流出来。看魔幻现实主义那套把戏我也不是不会嘛。 代译后记说本书取材于真实历史 校对访谈档案的主人公从喜爱印第安人幸存者的质朴却灵光乍现的语句到被受害者的经历折磨 大篇幅详细讲了意淫以及与皮拉尔法蒂玛的一夜情 却显得格格不入也是后记避而不谈的 原住民的见证文学对抗精英的虚构文学 不分段这个毛病毒舌除了证明敏感癫狂并没有妙趣横生
- 爱吃鱿鱼的猫2023-06-26 01:09:25荷兰
也说不清书里的猥琐是真情流露还是障眼法
- drunkdoggy2022-05-05 14:09:48
用一个低道德的妄想狂的不可靠叙事者与真实的屠杀历史碰撞,让两个截然不同的叙事主体形成感受共振,同时让人不寒而栗和忍俊不禁,但作家对这个不可靠叙事者的塑造实在尴尬,他看上去既没有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也不具作家的欺骗性,阅读中我始终很难被说服:叙事者究竟是如何被选中承担这样一份工作的?
- 谷不分2024-05-12 08:00:00江西
译后记上大分!本来我也觉得正文麻麻地,但想到这类书的存在可能无法让我感受文学有多美,而是见到世界有多大这一点时,就感觉还行,时间和钱没有白花,它为我推开了一扇门。
- 张森蝶2024-06-26 14:58:12北京
男主顾影自怜让人生不起一丝怜悯,但那一千一百页口述史所记录的一切却令人心惊。让记忆恢复有时是件残忍的事,你看受害者好不容易重新搭建起了新的人生,但一句话仍能将人拉回被恐惧吞噬的边缘。多次重复让那些话仿佛印刻在了脑海中。“我脑子缺了一块。”“梦永远地依然停滞在那里。”“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更可怖的是真正关心这份证词的人寥寥无几,哪怕男主多番吐露这段历史所倾诉的压力、不公与痛苦,那如诗的控诉也唤不起他人片刻动容。译后记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引人发省,即面对现实暴行的残酷,艺术何为、文学何为。多少年来不乏大家为普世的追求从文,渴望着唤醒被麻痹或在阴影中颤抖的精神,发出一句句泣血的控诉。有人笔下写情,有人写家国,而有人则紧紧抓着求生的绳索,用笑来抵御精神错乱。“我们是一场大屠杀的产物。”
- momo2024-07-01 18:40:39福建
蛮后现代的,关于拉美惨痛的历史如何介入个人生活,一种被看、被见证的参与姿态。主角不是那种可靠叙述者,犬儒、好色、自恋、市侩,和读者有较大距离感,因而容易招致厌烦与不信任;这就和以往的见证文学中主体强调的亲历性、真实性有所区别。又比如主角以美学方式来逃避罪恶,某种程度也是作者在文本上对见证文学的反叛。
- 望舒2024-11-14 17:35:39北京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但完全没有共情到主人公的错乱感,虽然明白这种猥琐刻画是有意为之,但我确实生理不适了
- 毒妇脸少女心。2022-11-16 10:48:11广东
“这一份份证词像一个个装满疼痛的浓缩胶囊,一字一句都如此响亮、有力而深刻。”轻快俏皮的笔触下实则蕴藏着残忍和恐怖,作者让我们以非常亢奋的情绪保持阅读,却渐渐发现,恐惧其实也有无数种表达方式。尤其是主人公以通过男女关系发泄压力,一系列的诸如关于脚臭的爆笑描述是很另类又贴切的写法。多么沉重的选材啊,加上集中而强烈的表述强化了叙事本身的魔力,读完全书,可以产生心灵的共鸣,观看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主人公从从容容地崩溃。这是莫亚的聪明之处。让我们感到害怕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 后浪2022-04-30 09:23:59
历史与现实充斥着疯狂与暴力,我们何以抵御精神错乱?拉美文学又一本重磅新书!与时代最息息相关的在世作家之一。
- 后浪文学2022-04-20 15:44:55
“莫亚作品中犀利的幽默,仿如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又似一颗定时炸弹,足以威慑那些蠢蛋(民族主义者)脆弱的稳定感,让其失控,恨不得把作者吊在公共广场上。而实际上,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来说,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罗贝托·波拉尼奥 附上界面对作者莫亚的专访:https://www.douban.com/note/836385216/?_dtcc=1&_i=0813790_5SAI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