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另起的新文化运动 (采铜文丛)》袁一丹著【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成不成2021-12-13 23:55:08
选读。早先读桑兵新文《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谈“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读此书才知早有人关注此议题,虽是不同侧重,但也相当精彩。从这个角度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发生史”还大有可为啊。
- Kant2024-02-27 23:50:18四川
本书力图发现“新文化运动”中被消音的复调,而相对纯正的思想史研究,袁老师的复调本身也是复调性的——仿佛江河入海的路径,以经典思想史的高山深涧为源,视野一路开阔,从媒介史、广告、阅读史、语言学奔泻到汉字心理学,有新视角的趣味(阅读史、新诗的社会功能等),有对人的关照(特别喜欢她写的刘半农),有激活五四见证当下的介入感(战士与文娼、高等学府知识垄断)。 从外围挑开针脚的尝试不仅仅是引入几个其他学科方法、参借一些新研究(如大不敬的年代)就可以的,行文中无处不见袁老师漫溢的才华,在对五四材料熟稔的运用之外,还有深厚的西方文论功底和小学(读黄侃真的瑞思拜)、古代文学底子(金圣叹那个真有意思)。 袁老师的很多关注点已离开现当代的草场而很难寻求对话,无论是沦陷区还是新文化,大概都是一样孤独而有趣着吧。
- 棠梨煎雪2022-03-11 09:20:36
以微末叙事撬动宏大叙事,“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发生史”大有可为啊,书出的有点急了,期待这个领域有更多细致的研究。多看看这类书,就知道去年拍的《觉醒》完全是虚无历史主义的作品。
- 麦克麦克疯2021-11-22 11:05:20
这个作者特别喜欢显摆自己英语也不错,之前那本六合文丛里的,她忍不住技痒翻译了几句,结果都译错了。这一本的引言里,就连"后视镜"的后面也要打个括号标出英文原文"rear-view mirror",作者如果觉得自己英语好,完全可以用英语写引言啊。还有,history though...应该是through😂
- 老神在在随身听2021-12-29 00:05:12
最喜欢地方新政、交换广告和新可读性三处/篇;以及读完感觉还是要多花点时间再摸一些1910年代的讽刺漫画
-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1-12-27 11:52:21
鲁迅曾在文章中说,“新文化运动”这一称谓是嘲骂《新青年》的人“另起”的名目,“反套”在了《新青年》身上。《另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书以此为触发点,穿过层层历史叙事,返回历史现场,辨析“新文化运动”的名与实,考察“新文化运动”如何与“五四”融贯成一个整体,而通过“五四”,《新青年》主张的“文学革命”又如何与“新文化运动”相焊接。以此为起点,开阔了我们看向新文化运动的视野,改写着新文化运动的整体图景。
- 张利健2022-03-28 23:47:05
二月廿六日阅讫。后面三分之二我只是大略翻翻。
- SeaHoney2022-03-10 16:23:53
印象最深的是引言里“滚石”的比喻,以及后记里那句“学术是个无底洞,会侵占你的生活空间,吞噬掉普通人的幸福”。
- 煮酒英雄2022-03-21 10:57:48
事件的发生
- 韧勉2022-02-27 17:55:28
结合前几天听过的导读讲座,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作者从阅读史和学术社会史的角度重新思考了新文化运动之于文化变革的意义,缺点是写的特别散,看得出雄心,但根基思考未成体系。
- 王安息2022-02-27 20:55:49
论文集。选读第一、三、四、五、八、九章,都很精彩。偶尔能读出乃师的感觉,实话实说凭我对陈平原的感觉,不见得全是好事啊。
- 玛利亚保佑2022-02-05 15:26:59
有点急就章
- 宁奈2022-01-08 20:01:04
袁老师研究新文化运动,有鲜明的派系意识与山头观念,提供丰富的细节,把当时的文人活动和言论拆解得很清楚,思路上非常有启发。不过某些观点、结论稍显仓促,我并不都认同。铺开的面大,有些地方就难以深入。这既是本书的优点,也是问题所在。
- hill2022-01-30 22:38:36
表达依旧极佳。
- 木下天一郎2021-11-15 23:04:04
袁的文字是我一向很喜欢的那种,柔风细雨,却绵里藏针。无论是改名的刘半农还是杂志上的交换广告、阑尾般的《去国集》,“另起”所探讨的实际是新文化系统里被压抑的一面,正是通过这一压抑过程,新文化的边界方才更加清晰,内涵更为明确。不过话说回来,解构的目的应当是重构,袁从不同角度试图撬开原有叙事,但目前所见总感觉还是在补充元叙事。也许还需要找寻更重要的支点才可以由线及面,找到准确的“另起”方法吧。(我也不咋懂,瞎说的)
- Monster2021-11-05 15:06:50
打开认识“新文化运动”的视野
- 咸心2021-12-31 18:07:39
2021最后一天以此书作结。诚如后记所言,此书的成集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修养时代”。主旨的扎实自不必说,于我最有感应的大概还是在文本中可以看得到的作者自己思想的“修改痕迹”。山之“松动”来源于“挣扎”,此书所论的“趣味”、“独在”乃至“身份变换”诸题即是证据。以里尔克引入,以“格式道”作结,从碎片中看出全境而自得其乐,不正是修养小说的主旨吗?
- 陈澄海2021-12-28 23:25:02
精妙的写作,个案的切入点与承接有巧思。当然,如果非说“影响的焦虑”,莫不是五四专题史研究的余荫之下,单篇论文的“势单力薄”。
- 王十三2021-12-28 23:21:58
部分选题新颖别致,令既有研究别开生面,可谓眼光独到;于定论中发现裂缝,可见眼光犀利与通透。广征博引,前后勾连,境界为之打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种种辨析令人深受启发。但就行文而言,架构虽有巧思,但总觉少了些连贯,或因某一层面用力太深,反倒让上下文之间缺了些明白。有些地方为显深刻,似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或者说,现象或许深刻,但文字展现不免单薄。另有些地方的理论征引似也没有必要。
- 七月食瓜2021-12-29 19:07:15
读了第七章新文学家的游戏笔墨。第八章谈语法、标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