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耶路撒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力作,命运与信仰的选择之书,故乡和理想的艰难取舍)塞尔玛·拉格洛夫【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Lichtung
    Lichtung2021-01-21 15:58:59

    “只要你的心与尘世之物结合,最终便是与悲伤结合。”

  • 小克
    小克2021-03-11 22:05:49

    看了很久才看完,在地铁上,公交车上,医院里,教室里......读的并不流畅,断块的时间使我对整体故事的理解并不好......所以再回头读引言,对书中细节的记忆被提取,放大、优化。越来越坚信,这是一本不可多得对小说。最后的部分安安静静读下来很难不感动......“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 Cu2 (OH)2CO3
    Cu2 (OH)2CO32022-07-15 19:26:43

    信上帝而不信教的拉格洛夫……僵化、创新或走向极端的不同教种只是对个人选择的不同开脱,逃跑(“听到上帝之音”)多容易啊。至于近结尾处伴随朝圣队伍离开,现代工业入侵农业生产,则是对宗教以使人沉浸不知所以的恐惧而取消切实行动与日常生活的指责。

  • 青山
    青山2022-11-28 16:54:57山东

    读到了快结尾的地方,但是我确实对这种宗教色彩的东西太不感冒了,我觉得满篇胡言乱语呢。。。

  • Charlotte'sWeb
    Charlotte'sWeb2024-04-01 21:42:54上海

    信仰还是执念?信是真的,还是行为是真的?成人孤注一掷去耶路撒冷,孩童痛哭流涕难离乡。

  • 洛小若
    洛小若2021-04-04 13:33:14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耶路撒冷 不必刻意抵达 因为它在那儿

  • Propre
    Propre2022-03-12 18:45:28

    读得莫名其妙的,反正迷信的力量可真是太可怕了,背井离乡背信弃义也要坚持迷信

  • Cling
    Cling2022-03-07 13:15:16

    人类的荣耀和虔诚大概都与故土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包容了此时此地的族群壮阔而曲折的一生。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悲欢离合、去而复返,终其一生在寻找生存和精神的家园,一如耶路撒冷和锡安山,在神的谕示和指引下,人的追寻和信仰便不再是无根之木,而成为了可靠的依托和向往,它或许蕴含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类永恒的事业。

  • 丛昕
    丛昕2021-11-21 08:25:53

    没太看懂🙈

  • 透明稔
    透明稔2022-11-29 00:54:30江苏

    多加一星羡慕分

  • ceci
    ceci2022-10-02 20:24:30中国香港

    前几章我以为像是露西.蒙哥马利笔下的爱德华岛那种温情的小故事。宗教狂热分子一登场就是各种邪教的调调出来了。每个人都在通过宗教的力量寻找自己内心的平静,走火入魔的人就是太专注于自己,而完全忽视自己给所爱的人造成的伤害。这本书里可以看到那些平凡普通的人也可以是放下成见的真正的智者,以及人们对故土的热爱和执着。

  • 卧听南窗雨
    卧听南窗雨2022-04-23 22:31:57

    无神论者,阅读这本书,极为不适,三言两语就能被轻易忽悠,改变信仰,这迷信程度跟墙头草随风倒,有何区别? 小说改编自上世纪达勒卡里亚人宗教朝圣的真实历史事件。起笔于极富威望的英格玛森家族的兴衰跌宕,逐渐触及整个教区的百态群像,牧师、教师、店主、客栈老板各色人等一一登场。 主要讲述了一位来自芝加哥的实用神秘主义者海尔干,在来到小镇之后引发一场宗教复兴,改信犹太教,导致众多基督教家庭变卖祖宅——在小说最后一章——踏上移居耶路撒冷的旅程。

  • 泽卡赖亚
    泽卡赖亚2022-10-27 19:55:18甘肃

    爱具体人,超越宗教,超越一切,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与人生,宗教是空中楼阁,家族血脉也是一种指代,幸福在脚下,而非某种意识,不要把点缀品作为超越真实的追求 老师,牧师,农民,铁匠,宗教改革给人因信称义的自由,给传道的自由,但人在精神上总归会有一个领袖,过犹不及也是历史的必然 宗教的一些写法和历史过渡让我想起大一时候读的《天国》,同样来自诺奖作家彭托皮丹,那片土地上的理想主义与宗教情怀,可能如此异曲同工,不过有关天国的记忆也相去甚远了,加之囫囵吞枣,现在只是在某一刻大脑突然的冲击,如果真的暗合,可能这就是阅读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两代英格玛的爱情,包含着压抑与困苦,一个来自精神,一个来自经济,他们痛苦的是当真实的爱来临时,大家都无力再去维系这份爱

  • kk兔
    kk兔2022-11-01 10:47:42江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朝圣之地

  • 阿褚阿褚
    阿褚阿褚2024-02-19 16:41:33陕西

    一面是代代生活的故土,一面是精神信仰的家园,冲突与选择、家族和个人、爱与信仰,为求至高的圆满却得处处是遗憾……拉格洛夫用她优美的笔调讲出了这个残酷又圣洁、既让人唏嘘又无可指摘的故事。这篇作品饱含早期诺奖所推崇的优雅的古典美,故事并不跌宕,语言并不华丽,却因朴素散发出一种高贵。对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不能理解某种信仰本身何以产生如此大影响,但依然被这种极致的信仰震撼,越到最后越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没有责怪任何人选择的立场,彼岸与此岸永恒的二元选择题也远不属于善与恶的价值体系中。拉格洛夫也是这样认为的吧,她始终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公平地展示出留下坚守的和决意离开的这两方人的悲哀与固执。很喜欢在夹缝中挤出来的三段爱情,我始终记得第一次去舞会那晚格特鲁德在她头脑中编出的那个一颗大树长出新叶的故事。

  • 荷尔德森
    荷尔德森2022-05-04 04:21:15

    就像《城堡》写的是K的兜兜转转一样,这本写的是人们前往耶路撒冷的故事。都还没有抵达。拉格洛夫的文字和故事都高贵朴素,有种古典美。结尾,其实大人们都心知肚明自己做错了,只有小孩说出了真相:“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不能期待彼岸的救赎。整本书讲得很巧妙,有点《百年孤独》,有点《布登勃洛克一家》。

  • 阿萌
    阿萌2024-01-06 02:16:47广东

    是个有年代感的故事,“听从上帝旨意”的瑞典农家两代人的变迁,也是一百多年前的瑞典乡村图景,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它太宗教式圣洁、传统式牺牲和童话式悲喜了——年轻农夫耕田时在脑中与过世的父亲和族亲们对话寻求建议;新教派的信徒变卖家产响应神召前往耶路撒冷开始新人生;意图寻短见的年轻妻子听到陌生人神谕般的开导于是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过于虔诚过于传统,使我无动于衷。比较喜欢的片段是讲痛苦的部分,譬如英格森看着姐姐一件件拍卖祖产但无能为力,庄子上的老雇工聚在他脚下,仿佛他能给他们一些庇护。结尾几页写前往耶路撒冷的人一路与亲友告别的部分也很有张力。

  • Kaden Liu
    Kaden Liu2022-05-06 23:17:20

    刚刚读了第一章,感觉深刻,开篇就用一个棘手的事件引人深思,是一个需要思考中才能读下去的好书。 好美的结局,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 但很清晰的表明了主要观点 - 我们不想去耶路撒冷,我们想回家。 好美!

  • 米米书房
    米米书房2022-07-09 00:26:58

    有些难过。善良还是邪恶,理想还是现实,很多东西,并不是界限分明一清二楚。人的心,又险又平。四个小时,读完。

  • ☀️阳光女孩
    ☀️阳光女孩2023-11-05 15:36:14广东

    无神论者看着只觉得荒谬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