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李怀印 著【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柳无益
    柳无益2021-12-02 10:30:37

    守望学术的视界,追寻现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编辑或出版人,能够为学术和读者贡献绵薄之力,这或许就是出版的价值所在吧,也是我个人情怀的坚持所在吧。

  • 六斤
    六斤2022-04-04 22:57:33

    第一次被论文般严密的逻辑推演深深打动(除了倒数第二章),虽然全球化可能迎来终结,判断缺乏前瞻。但回望1600-1949之深沉,眼光之毒辣,在繁复的野食戏剧背后,一条嶙峋的骨骼被拎了出来。以我之见识,第一次看到皮囊之下的清晰的构造足以感叹,无暇怀疑。

  • 熊猫の大叔🌈
    熊猫の大叔🌈2022-03-25 11:58:01

    丰富了我对“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国民党势力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胜出”的一段历史认知。本书从满人入关写到军阀割据,观点还算有新意。可惜这之后的内容就像历史教科书一般无趣了。现代国家的标志是什么?是宪政法治,还是集权法制,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 菲利普
    菲利普2022-03-03 03:40:26

    极为失望!核心内容已在《中国是怎样成为现代国家的?》一文中全部表达,书像浮肿或注水。在分析框架和观点上毫无新意。填充了太多的财政数据和常见的近代史知识,对地缘的分析较弱,对认同的分析很少,大篇幅的财政分析,几乎有财政军事决定论之嫌。对清朝独特性的论述重复过多,用清朝的“独特性”推导出作者所谓的“全面集中主义”的产生也是老调重弹。书中多次引用赵云田误为赵云天,张永江2001参考文献中没有。

  • 见南
    见南2022-05-29 19:24:19

    感觉同学们评论得非常客气…其实本书除了把地缘政治、财政、认同拼成一个大解释模型外,具体内容并无新意。主旨无非是清代的低水平财政均衡因为人口和地缘的变化导致自己玩儿崩了,好在认同塑造的比较强,所以大结构还能维持着,但为了让大结构整合起来,导致大结构内各势力纷纷提振自己的财政能力,最后能力最强、内部认同最巩固且有地缘优势者实现了完全整合,这一路径是内生变量主导的。感觉几乎每一处都有别人的经典论述(就清代部分而言更是老生常谈),作者只是将其成功糅合成社科味道的作品而已…

  • 江海一蓑翁
    江海一蓑翁2022-02-17 21:06:42

    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特色——一是在历史研究日益细微化、碎片化的背景下,直面现代中国的形成这一本原性的宏观历史命题,并凭借其富于问题意识和原创性的研究,跟孔飞力、麦克法兰、汪晖等探究类似命题的中外学者从容对话;二是围绕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这三个类孔飞力研究的关键要素,细致探究从晚明到新中国成立这三百多年间,中国在现代国家转型历程中的核心矛盾、螺旋变迁与多元张力;三是打断过往以朝代更迭和重大历史事件来划分的历史时间分段,在三个半世纪一体化的历史长河考量中,探究清代、民国与新中国之间,在治理方式、疆域范围、族群构成、主权状态等方面的顺承、演化与革新;四是其研究与分析视野,始终基于全球史的空间格局与长时段大历史的时间纵深而展开,让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非常值得关注、细读和推荐。

  • 惠山老翁
    惠山老翁2022-08-03 10:49:19

    温吞的宏观讨论,大部分内容没有太多新意,甚至有些与史实也难称吻合。“大历史”的东西看太多,除了增加像著者所谓“中国为何既大且强”这一类伪命题的盲信,对于认识近代中国的复杂性其实没有太多帮助。因为晚清以来很多事情并非一个简单的“资源汲取能力强弱”或“动员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恰恰是人的问题,是人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怎样做选择的问题。

  • 歇
    2022-05-17 20:04:35

    对这本书期望过高……虽然有一些启发,但总体论述不太让人满意。不仅线索过于“清晰”,地缘战略、财政构造与政治认同三因素是否能完全概括这段历史也令人生疑,再加之其论证让人有从结果倒推原因的感受……

  • 武当派掌门
    武当派掌门2022-12-30 23:19:01广东

    这本书是如何被吹捧成了年度历史学书籍的??作者是UCLA博士出身,不出所料地继承了加州学派的结论和立场。主要的观点是其他文献里早就提到的,例如清朝对西藏、新疆和蒙古的征服的动机是稳定住满蒙联盟,这点在诸多清史著作里都讲过了。“皇权不下县”的说法现在是存在极大争议的,但作者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不够严谨。对国民党政权的描述继承了金观涛、刘青峰,但远不及后者的描述那样有理论高度。全书的本质是作者洋洋洒洒做了一长篇文献概述,但这概述经过了剪裁,没怎么提到不利于作者结论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引出最后一章的那些结论。如果要做社会科学化的历史学研究,精力应该少放在证明’exceptionalism’ - “美国是特殊的”、“日本是特殊的”、“法国是特殊的”-这些结论是对的,但缺乏实际研究的意义。

  • Tracy
    Tracy2024-05-19 21:29:48天津

    洋人对中国历史的皮相之论,亮点是对近代财政史的分析。前清史多老生常谈,竟认为清代国家具有现代特征,看不出工商业落后原因是秦制国家高度汲取导致农民极端贫困。晚清史认为洋务运动失败只是因为督抚财政自主(没实现“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忽视秦制国家的制度因素,更是瞎子摸象(如同《大分流》以为前清没搞工业革命只是因为没挖出煤)。现代史部分靠谱地方超不出吕讯、杨奎松、王奇生,其他还是白费学派陈词滥调。史料搬运工的两本科普读物比这个有料的多。这书定位应该是中学历史参考书

  • S.
    S.2022-02-11 20:47:33

    好一本大言不惭的横跨350年的帝王统治术分析与赞歌。

  • 吴吴吴吴吴程
    吴吴吴吴吴程2022-10-21 20:51:36浙江

    读了两章,关于国民党的统治还是《党员、党权与党争》更好。读完,最后一章总结的很到位。

  • suzumiya
    suzumiya2022-04-29 00:02:10

    财政-军事国家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形成,只是未能为我们解释,集中化至今仍是无可避免的选择么

  • 维舟
    维舟2023-09-04 10:46:13上海

    4.5星。视野开阔且非常扎实,尤其注重财政和政治认同对中国近代转型所起到的作用,既注重人们在变局面前的主动应对,也更重视“长时段”的结构性力量,表明那些深层次的传统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是原先低估的。有两点可议,一是这一论述带有一种决定论的意味,似乎这一切都并非偶然,也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而倾向于淡化历史曾有过的其它可能;二是,虽然再三强调财政作用,但近代历史一再表明,竞争的胜出者靠的不一定是财政构造,而是对人力的有效掌控与全面动员(当然,这也是中国史上常有的事)。此外,本书可能在国内会引起一种错位的解读,因为它原本是旨在回应、批评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范式,其实是写给西方学者看的,但在国内,却可能被看作是一种教科书式叙事。

  • Abel
    Abel2024-03-09 11:00:20重庆

    ZG国家的问题,不在于走什么样的道路,而在于要抵达什么样的目的,是建成一个以个体福祉为第一要务的政治实体,还是继续在集体的大旗下成就国家的强大。我甚至相信,在理性如此普及的今天,ZG依旧谈不上一个民族国家,其ZF所代表的并非某个种族的利益所向,其国家更像是一个由谎言粘合起来的巨轮,恐怖且不知所向。 如何在被奴役千年的躯体上建立自由民主的灵魂,任重而道远。我坚信,这不是一个关于走什么样的道路或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到今天一个共同的目标。

  • seyato
    seyato2024-03-12 03:30:54上海

    对清朝部分的分析还是有新认知

  • 谭复生
    谭复生2022-04-12 14:34:09

    尤其一些分析清代军费数据值得一看,现在中国就是后清,或者是清代的遗产。但是在形态衰微后,再发生类似晚清危机,是否有清代如此对边疆的凝聚力,其实大有疑问

  • 铲屎大将军
    铲屎大将军2023-04-18 18:20:42广东

    主旨就是搞清楚自己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看清未来该走什么路,而不是老盯着欧美如何如何;更多内容感悟看书评吧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107958/?dt_dapp=1

  • 肉粽山楂球
    肉粽山楂球2022-08-26 17:09:23广东

    很难界定这部作品,兼具历史学的内容和政治学的视野,探讨了一个恢宏的问题:现代中国如何最终形成。历经清朝、清末民初军阀、kmt政权直到共产党,中国走了一条与西方-西方殖民地大相径庭的路径。作者选取的地缘结构、财政、政治认同都有其合理性,三者锻造成高度凝练的中国元素。 参考王奇生等人的作品,组织的重要性被本书忽略了,同时路径依赖的影响也很强烈,这些都被作者一笔带过或者含糊其辞。 总体上还是值得一览,文风很流畅,难得的一本精彩论著。

  • 薠蘅
    薠蘅2022-06-11 19:26:56

    卑之无甚高论。分析框架简直像长篇知乎答案,这部书,历史学看了沉默,重要的论证大多依赖转引,政治学看了流泪,对地缘政治格局和财政能力的强调几乎到了决定论的程度。可能适合国关的同学看……好在毕竟以另一种线索重新编排近代史,也可以作为畅销书来卖,很有潜质。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