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李零等著【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backto19982020-06-27 00:19:44
篇篇是考古人的拳拳热血,读到字里行间讲述人对亲历现场的激动兴奋、对考古的热爱。读到最后看到讲秦始皇陵的段老师已经逝世,回头看他说“这辈子,除了考古我没想过要做别的事情,它是我生命的光,照亮了我一生的梦想”,泪满襟。考古是一代又一代的心血,是关于未来的学问。
- 启风2020-06-26 09:55:14
配图精美,知识密度不大,真的只是介绍常识。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间可能的确存在很大鸿沟,比如原秦始皇陵考古队长段清波还在说秦朝的进步性,始皇的被污名。另外书里政治性话语多了一些,把人家外国沉没商船上的中国货物,理所当然地视为属于中国,一再强调三星堆文明的华夏属性什么的。
- 沈隱舟2021-01-10 14:59:42
良渚古城指向长江流域文明遥远的源头,二里头遗址则是最早独立政治实体形成的刻痕,殷墟、三星堆和小河墓,代表上古各类文明的姿态,秦始皇陵、海昏侯墓、长安城、南海1号都是帝国时代飘渺的背影,最后用莫高窟收束,全书的线索很清晰,即李零序言指出的“文明”。文明可以分为技术、政治制度、社会组织……但最终是落在人。在妇好墓一节,唐际根写到“一个考古学家如果一辈子能挖到一个人,并且能认出这个人,必然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考古学是一种终生的探索,最动人的部分往往与人相联,南海1号沉船第十舱的C舱全是淤泥,但在八百年前的南宋,它们是华美的丝绸衣裳;船上有鸡鸭牛羊、炒瓜子,镜子,还有赌博用的骰子,甚至打捞出一罐咸鸭蛋,与今天的咸鸭蛋也别无二样,这些真实的生活瞬间最脆弱,但是最能证明考古学的价值。
- 诗酒趁年华2020-06-26 17:43:22
不错得文博发烧友扫盲书,而书中十个文明现场除了罗布泊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拜谒过八个了。
- 韧勉2020-10-31 11:09:28
目前市场所见,21世纪以来关于早期中国考古成就入门的最佳读本。
- 风扶七2023-07-12 11:23:35江苏
1、为热评《阴阳怪气》而专门去看了,想必时看到了“一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一条是中国特色;美国是全世界最反共的国家。”等文字吧,哈哈哈,挺好笑的,前言作者平实地说出事实,却被认为是阴阳怪气,实在是太好孝了。
- mullet20052020-06-30 21:31:53
不错的了解中国考古情况、中国文明发展的入门书
- 薛定谔的猫2020-06-17 01:42:22
看到了介绍就买了一本,对于一些考古发掘的快餐式由参与者的讲述,能很快了解情况,但要熟悉,还得去看推荐的书目
- 刺幻者2021-05-23 12:46:22
跟着一线专家感受考古魅力。 学了考古知识:通过妇好埋葬位置和司母辛鼎的重量,得知妇好在商王武丁配偶中的地位比后母戊鼎的主人低。 涨了历史知识:除了秦始皇及西汉前期一些皇帝会把整个政府机构复制到陵寝里之外,中国历史上其他皇帝基本都是死了就安心退休了,陵墓的随葬品往往只与享乐有关。 还添了科学知识:南宋的中国商船往往是上重下轻,铁器放上面瓷器放下面,牺牲了稳定性和安全性,主要是为了减少瓷器货舱的摇摆程度以保护易碎的瓷器 。
- 蘑菇头2021-03-12 22:08:54
感觉一口气跑遍大江南北的十座博物馆,还有专业人士在我耳边讲解发现全过程,酣畅淋漓
- 夏禹2021-07-26 18:08:50
前三分之二很好看,上古史太吸引人了。
- 八哥2021-07-14 16:58:59
闲读2021年之30:虽然是大众科普读物,但讲述者都具有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的双重身份,复杂的事讲得很清楚、很精妙、很轻松。同时,他们又都是学界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权威起到了精简文字但又让阅读者信服的作用,减少了更多学术上枯燥的论证和说理。图表、照片等等都做得好、选得精,消暑的精神好饮品。
- 匠与高千2020-08-04 22:04:39
微信读书上听完的。讲的很浅,并且樊奶奶读稿真的完全莫得感情啊
- 四条腿已注销2021-04-11 15:45:56
作为考古学的普及读物还是不错的。
- Hazel2022-03-26 00:07:56
《考古人的群星闪耀时》。 谁能想到当年去北大只去了历史系和考古文博学院的我现在在读新闻呢。 这本书其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同文物挖掘者之间的文风。有的激昂澎湃,通篇都在论证考古的意义,比如国家从此诞生的二里头文化。有的简约朴实,最后可能编辑实在看不下去了让作者上点价值,出来了小河公主那篇。有的看似平淡叙述,雍容华贵自在其中,比如千古一帝的陵墓。有的性格洒脱,认真分析水下考古的可行性,在中国考古史上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星堆的青铜树,其后的金沙文明;良渚的玉器,高台之上的宫殿;殷墟的甲骨文;当了几十天皇帝的刘贺;是书生学子、世家贵族、王朝皇帝的长安,也是整个东亚文化圈梦中的长安;最后是举世闻名的敦煌学。 历史何尝不是最好的故事呢,而这些恰恰是由考古证明的,这些人、这些事,都曾无比鲜活的存在过。
- 翊卫羽林中郎将2022-04-01 14:33:20
初是买了中读的音频课程,这本纯是该课程内容转文字而来,课程确实是精品课,转成文字卖书就应再卖力些了,内容还应更加完善,文字还应打磨的不那么口语化才能对得起买书的人。
- 蘇轍糖2022-03-29 00:20:10
满篇赤诚!没有极致的热爱,难以想象这一批考古人怎么在黄埃萧索里,在大浪蹀躞处步履不停,钻之弥坚。三星堆、始皇陵、南海一号三篇尤其动容。谢谢你们,带给我们这样遥远的中国。
- 热心市民赵某人2022-02-22 16:37:09
小学的我可能很喜欢这种带彩色插图的科普读物…
- 自娱者小五2022-02-20 00:06:24
恒久的道理,文化杂交赋予文化生命力。我没了解过考古学,看什么都很新鲜,觉得这次和阅读历史主题的书籍很不一样,历史书多在讲述,即使是综合史料推测并不肯定为事实也是如此,我读史常代入感情,而且有爱憎的分水岭;但考古似乎更重描述,发现了什么,是什么,佐证了什么,古人了不起!这让阅读很轻松,不太会沾染过多情绪。每一篇是不同考古队长的手笔,质量不太统一,小河墓地和敦煌莫高窟明显弱势,尤其后者如此寥寥真是可惜。对比之下最喜欢秦始皇陵和南海I号两篇,殷墟、三星堆,长安城紧随其后。回顾了一下原因,可能不太想见考古学家引题到自己身上,也不愿看见拉入赞歌,这破坏了我前面所说的阅读愉悦吧,大概。但最喜欢的几篇读下来,虽然未见队长们提及工作辛苦,反而真有对考古工作肃然起敬之感,看到后记,段老师已然离世,致敬,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