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谁住进了养老院》葛玫【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bookbug
    bookbug2023-07-10 10:56:04北京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养老看护当作自己的学术事业,这是什么精神?我虽不敢说有多么国际主义,但其在书中的诚意和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是值得肃然起敬而非傲慢指摘的。作者认为养老本质是一养一老两件事,如今之所以成为社会困境,是因为惯于站在子女角度来讲养,强调沉重的生活压力,老人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及威胁,即所谓银发海啸。但其实若从老的角度看,老有所养不仅是仁孝传统,更是社会责任。作者有句话很戳人,说现代中国的历史是当下最老这代人用身躯里里外外去承载的。倘若回到家庭,父母辈同样有太多时代的背负常被我们忽略。喜欢作者从汉字源流上找出口,比如说孝字是老与子的纽结和平衡,是相互而非单向;中国之中不是中央,而是中庸,是一轮之轴,是均衡。作者以塞翁作结,同样留有余韵。

  • 若你遇见她
    若你遇见她2024-05-05 19:07:14湖南

    写的太短了能进养老院的也是极少数。那些既得不到医疗照护又得不到安宁照护的人,生命本身变得病态,许多人感觉处于一种慢性生存、苟延残喘的漫长状态中/对于成年子女越来越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些,只说对了一半。谈到能动性和改变性,往往只看到“孝”(包括恩情债、积极互惠,以及争取权力和自我实现等),而忽略了父母“仁”的细心付出/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和日益改善的经济条件,正在改变当今中国家庭的多代同居模式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自我照顾和互相照顾,让儿女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过自己的生活/“孝”字是“老”字在“子”字之上。虽然可以有多种解读,但这两部分显然是处于一种平衡关系的。如果上方太重,或下方太弱,结构就会垮塌/照顾越发成为自我和陌生人的责任,不知道会由什么来代替代际照顾的道德体验

  • 静修
    静修2023-07-11 18:58:45河南

    流水账式纪录方式,想探讨中国文化又谈的很浅。

  •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07-20 13:18:12陕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40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即65岁以上)将达到总人口的23.8%,而平均寿命预期将达到80.3岁。如何养老,成了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的养老选择有三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耶鲁大学医学人类学者葛玫(Rose K. Keimig)研究了机构养老。2013年,葛玫来到昆明一家养老院,考察13个月。她学会了云南话,和很多老人成为朋友,他们一起吃零食、打麻将、唱歌。她了解到他们复杂且充满情感的人生故事。她试图探究对老年人自己来说,老年意味着什么?书中也揭示了老年人经受的情感、身体与社会苦难。她把这些苦难视为“宏大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浪潮的一部分”,通过见证这些来彰显“关怀和照护工作在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伦理意义”。

  • 桑
    2023-07-20 20:56:26云南

    2.5 令人失望。作者试图将养老议题置于“孝道”文化框架下解析,又从亲子关系入手填补来自父母视角的缺失,认为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的照护模式变化体现了父辈的仁举和老人顺应社会变迁的自主选择。整书有明显缺陷:1) 理论框架太过单一,孝道不仅是道德文化观,更是植根于实用性的现实操作,即养儿防老;2) 材料组织上松散且匮乏有效数据支撑。零散的个体案例无从反馈城乡复杂多样的照护现状和困境。偏重老人视角,忽略了来自护工、机构管理者的关键第三方叙述;3)基本避开了社会层面分析,包括但不限于养老保险制度、社区养老、公共服务设施、GJ在养老方面承担的角色等关乎公民养老质量和福祉等方面的分析。不正视社会力量缺位导致的养老压力和代偿方案,可谓避重就轻。写得最好的部分是作者引用的理论和第三章里关于空间争夺的叙述

  • 今天小熊不吃糖
    今天小熊不吃糖2023-09-24 19:16:53北京

    更像是一本纪实笔记,很遗憾没有看到更深入的研究与观点

  • danyboy
    danyboy2023-08-20 02:21:09北京

    华裔作者,在大陆访谈的学术研究成果;有些内容还挺惊心的,作者可以更大胆些,反正以后我们这代人都会面临此类问题

  • 麦兜小胖
    麦兜小胖2023-09-25 01:01:16北京

    老龄化和少子化,五六年前还是我们用来观察日本和韩国的词汇,现今已经开始用到了我们自己的身上。中国传统大家族合住的养老方式在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和经济文化活动的变革中被打碎了,而新的方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老去并不是一件像曾经那样充满睿智和幸福的事了。我们抗拒衰老和死亡,将传统中的照护工作使用财富外包,每周一次的看望也仅仅是为了安自己的心。国内对于养老的研究还是太少了,这本观察于八年前的书内容细致,充满思考。我们确实应该如实的考虑如何面对父母的衰老与自己的衰老,在现行的框架中找寻对于老人更加尊重和人性的地方,对于我们而言,必要的保险和储蓄更是在未来很多不明朗发展的前提下重要至极。有些问题很难解决,就像我和父母生活的城市间隔500公里我们都不愿意去对方的城市生活一样。

  • 乔峰
    乔峰2023-07-13 10:45:31四川

    没有触及本质,在无人为养老兜底的情况下,只能任由家庭内部来决定养老质量,也是一种人生盲盒。非常平静地推荐那些持有“如果你没孩子,老了谁给你养老”观点的人看。看看这些有孩子的老人,到底得到有没有得到高质量照护。

  • 夜行
    夜行2024-05-03 09:43:58浙江

    医养书单No.61 算是有点失望,可能一开始对本书期望高了点。作者野心很大,框架搭得很庞大,结果落笔草草结束,各部分都写了个开头就完结。写个论文是完全一字不改就想出本书,哪有那么容易。但是还是有闪光点,比如几个微观的采访案例,谈到老人对空间的争夺,养老院固定的椅子就是他们的个人空间,谈到老人被女儿遗弃后的社会性死亡,谈到护工面临的困难。让我对养老行业和护工从业者有了新的想法:不能草率进入。可能除了照护自己的父母,并没如我想象的,有那么多爱心留给别人的父母和家属。用一句“人都是会老的”无法自洽安慰护工受到的委屈和压力,所以那么多人宁可失业也不去做护工,是有其原因和顾虑的。而再高档优秀的养老院,也得被迫社交,跟陌生人分享个人空间,所以9073计划有其合理性,90%的人,如果有条件,还是在家养老。

  • 小波福娃
    小波福娃2024-06-10 00:14:29上海

    有点浪费了好选题

  • 舟自横
    舟自横2024-03-09 23:24:25北京

    来自外部视角的对于中国照护的简介,对于孝与中庸的解读

  • 徐徐
    徐徐2024-03-12 08:07:44重庆

    文中引用了大量其他资料文献的原文,读起来不连贯。前言中可以看到作者比较全面的论述计划,但是对于每一方面的讨论都浮于表面,浅谈则止。浅浅地展示了养老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

  • 鹅向东游
    鹅向东游2024-03-10 20:55:50广东

    好浅层的调研与分析,感觉对中国老龄化与照护问题的帮助不大。

  • CARSON
    CARSON2024-03-17 11:43:15广东

    在标记想读和读完这本书期间的春节,去养老院探望了亲戚,让体感和认知更立体了一些。本书田野性地观察到了各类养老院的现状、老人的现状、照护人员的现状,结合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解读。最深刻的是,在这场人生必经之路中,“平等交换”的理念让住进养老院以及引发的种种问题成为“正常”。

  • clemens
    clemens2024-03-01 10:53:15浙江

    有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果真是旁观者清;有些有失偏颇,似乎带着老资对老社会的滤镜。

  • 我的月亮生锈了
    我的月亮生锈了2024-03-21 18:08:10瑞典

    关于身体与空间的分析有点戛然而止的意味,应该还有更多讨论空间的。

  • 无明
    无明2024-03-04 16:19:32上海

    前瞻

  • 冰糖葫芦娃
    冰糖葫芦娃2024-01-12 22:06:46江苏

    养老是一场全人类的战役,没有人能够全身而退。

  • Canstar
    Canstar2024-01-13 19:27:06北京

    本来是希望进行一些出路的探讨,但这本书更偏向于旁观者的社会观察。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