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英]陈学仁【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Gud3r1aN2024-04-26 01:34:48上海
具体的灾难内容分析比较有意思,细致梳理了这一次灾难,运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把灾害的面相给多维展现了。同时,作者有非常硬的地理学知识(这一点请教过专业人士了,作者完全正确)。至于最后的部分内容就不说了,在导论部分看得出作者野心,然而用一个Disaster Regime新意标榜一些没有跳出新意的东西,其实没什么必要(而且作者再怎么分析里面的东西,其实还是一直以来环境史书写的内容)。如果说全书最失败的部分,应该就是这个导言中的框架建构了,问题意识还是不错的。感觉作者引用很多研究,但也仅仅是引用而已,没有明显看出有对话意识,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或者理论)也略显生硬(基本上就是在套或者比较)。最后,译者实在是汗颜,《大象的退却》《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中国的历史之路》等通用书名都没翻出来。
- 欢乐分裂2023-07-13 12:15:10上海
不止于还原1931年那场致使200万人流离失所的长江水灾,更将笔触延伸到洪水的正负面影响(后遗症也包含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文的堤坝说相当好看)以及各种次生灾害——饥荒、疾病、暴力、谣言,并互相缠绕透过社会性结构发挥出巨大破坏力;彼时正逢政局变动频仍之际,致命的致灾机制如何成为致命一击——“灾害往往成为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催化剂。”民众对当时的国民政府公权力失去信心而转向龙王崇拜,“宗教性民族气象学不受任何一套规范文本或任何特定的仪式传统的束缚”,借用宗教光环表达民间信仰是某种表达手段。 本书还将这次水灾放置到彼时世界经济框架中去考量,尤其是美国提供的所谓粮食援助实则是倾销他们过剩的农产品;对难民收容所实行生理、社会和政治的隔离,较之于集中营作比,令人胆寒。
- 新京报书评周刊2023-07-04 13:52:42北京
本书首次呈现1931年长江洪水的全面历史。这场洪水的规模在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都不可小觑。因为洪水淹没的是当时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有历史学家认为受影响人口可能高达5000多万。以其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来看,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灾害。从当时的航拍画面和目击者叙述中可以看出,长江已经成了“汪洋大海”,昔日的城市、乡村都成一片泽国。但在近代史的主流框架里,关于1931年,人们更关注“九一八”事变。陈学仁提醒我们,这场水灾是近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而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
- W2F2024-01-30 06:27:30瑞士
武汉原来一点都没变,每到夏天都是亦可赛艇
- BBpanda2024-07-03 14:01:07上海
感谢本书作者的引用
- 狗子在读了2023-08-28 00:32:53北京
终于遇到了好看的社科!
- 渡边2023-06-05 17:47:34上海
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据不确切统计死亡人数超200万。这一大灾因为同年爆发的战争而淡出历史,这就是历史的局限性和残酷性:历史只会被更大的事件所覆盖,就像我老家邢台地震被唐山地震覆盖。书中对洪灾下的众生相描述颇为惊人,并从人之外的环境、动物、微生物等角度全面思考“致灾机制”。“龙王”一章尤其耐人寻味,近百年间,灾难就从“龙王之怒”“因果报应”转变成“多难兴邦”“人定胜天”,这也可以视为致灾机制的一种演变。
- zebaoa2023-10-27 14:52:05北京
前三章写的真好,扩充了灾害史研究的思路,毕业论文弄用上。
- 制杖人士2023-08-07 13:52:06河北
从政治,经济,人文,历史,气候等等详述了致灾机制与洪水之间的关系,但是关联太多就容易变成一个人感冒死了,问为什么出门买药被车撞死了,人类从来不会再任何历史事件中得到教训和经验,等有一天再发生那些荒唐行为会重新从人类脸上压过,周而复始,反反复复。
- 失踪者K2024-08-01 10:22:01江苏
非常好用的史料,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 高高2024-01-13 00:57:33北京
题材非常难得,从人文、政治、自然多方面刻画分析1931年水灾,很值得阅读。
- 老了的老豹子2024-02-29 08:38:22天津
这本书简直可以说是以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为基础,剖析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巨大但绝不是孤例灾害的范本,它以“致灾机制”的概念建立与解说引入了六个历史面向,克服流传下来资料短缺且大多出自救灾“精英”笔下的困难,尽力发掘出1931年洪灾的面貌。作者借助西方代表历史学者的认知,阐述洪灾的历史,特别分析了在救灾过程中的社会因素造成的严重伤害,值得仔细阅读的一部书。
- fox.psd.不明白2023-08-12 09:46:26浙江
封面太好看了加半星。之前确实不知道这次水灾,全书总结起来就是民间自助好好好,官方救援坏坏坏。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全书最开头,描述华中的上古时代,一片湿气氤氲,水泡连绵的湿地。野兽水鸟在其中行走飞翔。
- Gamu2024-05-04 10:27:16上海
小切口、多视角、整体史,将1931年长江水灾作为切入点是巧妙的,背景牵涉中日交恶、国共内战、全球经济大萧条等。没有人类,自然也无所谓“灾害”,“致灾机制”同时包含了“天灾”和“人祸”。前两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铺垫,是非治环境史研究者经常一笔带过的。环境史的落脚点,终归是各自不断变化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救灾是对政经制度和社会百态的一次全景展示。有意思的点是现代化建设与龙王信仰的兴衰、租界内外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美国名为救济实为倾销、国共赈灾时的暧昧关系、从感官/身体的视角描述受灾者对洪水的感知、妇女水上卖淫贩童等。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急速推进,农林水利技术、流行病学和营养学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巨变,人们对1931年长江水灾的历史记忆由“龙王之怒”逐渐转变为“人定胜天”。
- 寡人有疾2024-06-20 19:31:20湖南
一个在武汉学习过两年的西方学者的研究,但史料不足,很多细节没有很清楚。要是有人能写出1954年长江流域性大洪水的历史就好了。
- 東流2024-03-11 22:24:16浙江
31年长江水灾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以武汉为背景城市)的历史切片。
- 马孔多在下雨2024-05-17 22:12:47安徽
史料很翔实,但是并不觉得这个“致灾机制”有何特别之处
- 乔峰2023-06-11 21:05:45四川
是一本很扎实的环境史著作,并没有大篇幅讲龙王。
- 把噗2023-07-22 14:55:34北京
《龙王之怒》不仅从多方面重述了1931年那场特大洪水及其制造的灾害,解释了洪水带来的生态和经济影响,讲述了当时人们应对洪水的方式,更重要地还探讨了中华文化中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认知。作者提出的“致灾机制”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如何基于现有的认知对灾难作出解释。如果神话反映了愚昧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现象作出的超现实解释,那么龙王便是其中的构想之一,用来解释反复发生的洪涝和干旱。洪水泛滥是惹怒龙王的结果,因此需要祭拜龙王,平息灾情。但随着科学时代到来,此类封建糟粕不再受用,龙王成为民族文化长廊中的肖像。在今天,洪水显示出另一种功能,即作为彰显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力量的象征——洪水不再是无法抗争的天灾人祸,而是可以改造的自然。人定胜天变成另一种致灾机制。
- 小大2023-05-18 12:56:20上海
希望我们不用再被迫乞求龙王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