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沈恺伟【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鸽本哈跟
    鸽本哈跟2024-03-15 23:04:31浙江

    我以为会看到外国人在上海如何探索美食 却没想到打开了渣男的自白书 好想吐

  • AshtrayGem
    AshtrayGem2024-02-22 23:59:55英国

    本来很期待,但是看完非常失望,感觉像是专栏小文拼凑成一本书,前后章连贯性几乎没,家族故事颇为牵强。上海expat的故事非常浅显了,怕是写多就要对标ccj2了。可能大家对上海expat生活颇为好奇,但我对此太了解,所以觉得观察没有深度。想要了解上海,还是得看长乐路,

  • 木卫二
    木卫二2023-10-28 22:17:41广东

    仅就书中所见,Chris外祖家族虽与中国联系紧密,但厮混多年,非精英也非成功人士,更不是更常见,有著述的学者和记者。奇怪与不奇怪的地方,都来自他的外宾视角,+1又一年。虽有泡泡圈的隔绝,但在经历去年经验切割,或是与(可怜)恶邻老太相伴,被抑郁症击倒,乃至啤酒牛油果铁锅小笼包等可见事物的体验上,他确实属于上海。

  • mi4444d
    mi4444d2023-12-31 23:10:09上海

    沪漂生活没写透、美食也没写透,还强行加入资料收集得来的家族史(八国联军成了救援军,这种视角想想看在美国出会不会被人骂 colonialism 呢?),显得散乱无章。2.5

  • 伊夏
    伊夏2023-09-25 21:26:04江苏

    犹豫的感觉伴随阅读,默默进展了大半本书,终于在读到“说到底,中国为什么需要外国人呢?”这部分时彻底缴械投降,决定按下五星。是的,很多时候我会心大笑,很多时候我恍然大悟,很多时候我觉得他的叙述纷乱且偶尔让我飘忽。但最后,最后这些段落把前面的疑惑全部收束起来:我们需要彼此证明我们底色相同,我们需要起码的民间交流。从前的几代人努力半生最后竟是离散,可我们有资格叹息么?是不是竟然今不如昨?我们不能只是假装约会,我们需要真实相爱。

  • 2koo
    2koo2024-02-04 15:13:00广东

    一家国际遗体遣返公司平均每年会处理120-140桩委托案,把在中国死亡的外国人的防腐尸体或骨灰运回死者的祖国。公司的创始人说,以前一整年的委托案中会有一两桩是自杀的死者。但在2021年竟有十分之三的死者是自杀身亡的,大多数是20多岁、30岁出头的外教。他没有推测原因。

  • 熊阿姨
    熊阿姨2023-10-16 01:27:49北京

    意外地好看。对中国读者这是一个全新的阅读角度 ——不像读何伟他们的书,我们是透过一个外国人的审美距离来看中国。这本的作者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审视,中国是他观察自己的透镜:我是谁,我对这里的理解有什么变化,我应该为了一个跟我来华的美国女孩硬着头皮进入婚姻吗?作为一个工薪阶层的普通老外,我怎么在泡泡圈中安放自己的位置?我和来华的传教士祖辈真的有共同点吗?20年后所有人都在离去,我还要在中国吗?……而他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这些中国读者。这本书已经没有那种 “友邦惊诧”感了,也不在给中美试图证明和介绍或抱怨什么。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

  • Tennyson
    Tennyson2024-02-12 19:52:04陕西

    文化观察和个人经历,特别是作者祖上和中国的渊源让这本书本应该独一无二,但是实际的成作实在是令人失望,整个像是朋友圈或者微信短文拼凑出来的,没有一个很好的串联将其整合成一本书,许多篇章看似有趣,但总是浅尝辄止,而且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作者的见解也没有什么insight。这种写作水平都能出书也是over了,照这样子我十年前在澳洲做社工的经历好好扩展一下我感觉我也能出书了xs

  • malingcat
    malingcat2023-10-16 18:23:18上海

    今年最会讲故事的在华外国人,笑中带泪地讲好了中国故事。“洋盘”二字是神译,整本书也因于是老师的翻译而大大提升了水准。本书是非虚构写作,辅线伸向历史,祖上是北京大学的创立者之一,这条线上有卫斯理会、燕京学堂、八国联军、庚子赔款,好在作者从未有“洋大人”的架子,距离感恰到好处。主线是作者在中国摸爬滚打的十八年,真实地“在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洋盘”如何变成中国通的故事,字里行间,大时代的潮水闪着微光,也洗刷着我们的心。我觉得本书会火。拭目以待。

  • 鹅鹅鹅
    鹅鹅鹅2024-01-06 18:05:54浙江

    抱着上海版《鱼翅与花椒》期待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全书只有第五章在认真讲吃的,其他都是太阳底下不新鲜的个人私事。虽然作者当过厨师,做过美食杂志撰稿人,但无论是人生感悟还是美食追寻都感受不到《鱼翅》中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找一家苍蝇馆子一般对生活,食物和烹饪的热爱。作者自认为不像某些外国人一样整日浸在泡泡圈中,行文中反映的可能就是这种上不去圈子又下不到真正老钟生活的虚浮感吧。

  • 林小茱啊茱
    林小茱啊茱2024-03-07 13:47:38北京

    题材挺好,写的不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很散很表面

  • 王贫困
    王贫困2024-02-23 14:16:29中国台湾

    之前看一个纪录片里面给在中国的外国人还有一个归类就是“混子”,感觉这个作者就算是吧,就他自己写的经历来看。可能也是因为翻译,文字比较生硬。就可能他本身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十几年这个标签本身可能有卖点,所以有人给他出书。要不然可能就是几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了。

  • 黑眼圈国公主
    黑眼圈国公主2024-02-23 17:28:42上海

    说实话是被副标题吸引的,因为很爱扶霞,我还以为又可以看到同类型的外国人写中国美食和生活的书了。但实际上完全不能比,整本书都很散,甚至在同一篇文章里东写一个西写一个,时间线很混乱,文笔也不是特别好。关于祖辈传教士的部分,同样很散,感觉作者并没有真的用心去梳理这些故事,读来费劲又很难共情(不知是否也和文笔有关)。另外就是,感受不到作者的真诚,关于个人生活的部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抱怨、吐槽,感觉很不舒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也没有很深入。(最后一个章节还行)

  • 细川Akino
    细川Akino2024-01-22 18:06:55福建

    像一个网络小编的美食类目合订本,作者爱美食但爱的不多,爱的是美食所代表的人文底色,但最着重笔墨描写的只是自己:自己怎么来到中国,家族与中国深远但日益稀薄的渊源,一年一遇的春节签证困境,也难怪全书六章跟食物相关的只有4个片段:上海小笼包、牛油果阿姨与啤酒阿姨、兰州拉面、鸡精与驼奶。全书迈阿密青年占80%、上海小笼包(及其他美食观察)占20%,作者最坦诚的时候是请求签证官再给自己更多时间的时候

  • 橙子味棒棒糖
    橙子味棒棒糖2024-01-26 11:36:25湖南

    三星多了,而二星又少了,读完感觉什么都没说,而且为什么都喜欢写家族的故事,正好刚读完北岛的城门开,都喜欢描述自己的祖上怎么怎么的

  • 赛瑞斯
    赛瑞斯2024-01-10 11:44:46湖南

    这个作者的行文、笔触 让我觉得仍然是一个“老外” 是一副他者视角的凝视

  • 像一句广告
    像一句广告2024-03-08 04:58:21美国

    因为看到有译者,以为这是一本英文出版后翻译成中文的书(比如何伟和扶霞那些),在亚马逊上一搜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一本中文书,应该是作者和译者合作完成的。从文字上基本能猜到作者是非常口语化的写作风格,其实出一本audio book可能更合适。上海的expat很多,但是有些很基本的事情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并不了解(例如他们的签证困境其实远比我们在美国更复杂),是很有意思的阅读体验...上周在飞机上翻完了,家庭历史那部分其实有点鸡肋,可能是因为资料有限,作者的笔力也不济,所以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不如放弃这种全景式的写法而专注于被义和团围困期间的生活日常。除此之外,作者在上海和中国其他地方的美食之旅还是挺有意思的,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非常诚恳,是一本可以翻翻的书。

  • 无花果
    无花果2024-02-17 01:02:03上海

    看到说婚姻的那段实在看不下去了。

  • 莫在
    莫在2024-03-06 23:09:33上海

    06——很水

  • 叶酱
    叶酱2024-02-28 12:51:17泰国

    百年前传教士家族那条线,让整体都更丰满好看了。多数文章和美食的关系不大,而是让我们窥得老外在上海泡泡圈的生存状态。“语言是一种社交货币”没错,愿意住下来20年、学习中文、去了解中国的食物,本身已经和很大多数过客不同了。加上最后的国际遗体遣返公司,奇怪的知识点又增加了不少。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