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穆哈迈德·阿里·哈利德【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凌羽商2024-04-01 00:04:22浙江
看了2条打三星的短评内容切回去看还以为进错书目了,写得像这本书是个历史书一样,真的看过这本书吗?太误导人了。这本明明就是凸出个体面貌的纪实文学,当战争中一个人什么东西都丧失时候,家园、财产、生日、家人,人奢求的唯一是埋骨之地的选择权利。不仅讲战争,还讲各种生命中美好的存在与回忆,在反战作品中算很出色的作品了,有几篇文学性和叙述技巧非常强,看得出来作者是经受过良好文学教化。
- 无限粒子2024-03-23 21:48:07河南
一开始了解巴勒斯坦的历史,继而一直扒开相关信息,看了地理位置,又看了犹太人的发家史,说一句瓮中鳖也不为过。
- 没事早点睡2024-03-27 16:35:54四川
4 满页绝望,奶与蜜之地流淌的不是希望,是鲜血和杀戮。
- 西窗随笔2024-06-20 15:55:31吉林
从开始关注巴以问题以来,这些年我每年都会读几本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历史与现状的书,这是今年的第一本。11位巴勒斯坦流亡者的自述,所谓流亡者,就是在大劫难之后被剥夺了家园,被迫住在各地难民营,或者出生在难民营的巴勒斯坦人。他们的故事里,是无边无际的苦难,无限的彻底的绝望,生活在以色列人的枪口下,随时随地会被夺去生命的人们,就像书里那位见证了从大浩劫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所发动的所有战争的外婆说的话:“这就是你的一辈子吗?唉!”
- cat wizard2024-05-05 20:27:26上海
为看此书,查了一下联合国181号决议和5次中东战争的介绍。生活在身不由己的悲剧中,太悲哀了。
- 无色透明易挥发2024-04-09 22:00:32江苏
少有的巴勒斯坦人写的难民营的生活,甚至是难民营的征文。这样的文章很难期望有什么文学性和深意,只要真实就行了。甚至不要求客观真实,只要求情绪真实。 说实话很多地方比较平淡。感觉难民营会塑造一种很奇怪的世界观,主要靠国际救助生活的人就像没有自立的孩子,没有劳动创造财富的概念,自然也没有独立自主武装斗争的想法,有的只是原始的血债血偿式的复仇。
- 一点时间2024-08-19 09:31:19河北
巴难民拿着联合国的高额难民补贴,整天想着戕害异教徒,23年10月7日巴人的表现,遭受的苦难毫不冤枉
- 想像你一样优秀2024-08-13 00:07:06湖南
看完这本书,再看到现在巴勒斯坦人的处境,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泪流满面。
- bear2024-04-14 21:27:32山东
胜在真情实感,但是真情实感看的多了更分不出来谁对谁错
- 冰冷的太阳2024-04-15 08:42:25黑龙江
国破家亡人
- 狐狸在山坡念念2024-06-15 01:06:45北京
这本书在贵瓣分数这么低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 Intro嗒棵深2024-03-22 19:55:04广东
万万没想到,继承德意志纳粹精神的反而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先知和耶和华应许的和平之地,从来没太平过
- 八子2024-03-13 11:18:14上海
同情
- KillerC2024-08-06 15:59:05广东
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历史,庆幸祖国走出了战火
- Gnoix2024-08-19 11:10:26加拿大
看多了大历史大视角大数字,还是也得看看一个个鲜活生命他们自己的故事,否则一切宏观叙事都是毫无意义的。
- 洋葱2024-06-11 01:11:06智利
记录一些声音,不评判他们的写作,不质疑他们的诚实,即使一些记忆被过度的痛苦所扭曲,尊重记忆和讲述。
- 走走晴晴2024-06-11 10:20:09北京
一本巴勒斯坦人叙述战争下的生活合集,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难民女孩成绩好,毕业后想自己找心仪的工作,被职责不回报巴勒斯坦的故事。由此我也有些感慨,这是走出了巴勒斯坦有学习文化的机会能发声的人,那没有能力出走他国在巴勒斯坦的孩子还有学习的机会吗?有来自一线的声音吗?随着轰炸和死亡,发声会不会越来越少,进而最后听不到来自于巴勒斯坦人的声音?真的是种族消亡。另外,巴勒斯坦人的生死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有选择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 xa.sunf2024-06-12 08:11:04陕西
这本书收录了11位巴勒斯坦难民撰写的自传体散文,他们在散文中讲述了他们的生活、爱情、渴望和绝望。 他们的背井离乡有家难归,已经六十年多了,逐渐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对故乡所拥有的不再是回忆,而只能是憧憬。
- Doria2024-06-16 00:01:12上海
大部份过于文艺,意识流,最后一篇倒还是颇接地气
- 涅崖2024-06-20 21:27:49北京
收录的11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学历都有所不同,所以阅读感觉是有参差的,贵在真实吧。就一直以来并没有想过他们可能比阿富汗人民的情况更糟,可能《灿烂千阳》和《放风筝的人》传播太广了,反而这种关注巴的文学很少,你很难去想到了一个难民营不可能有成年男性,因为以军不允许。特别是当你在文字中感受到他们因为隔壁村被屠举村逃难的日常。还有即便拿到了他国国籍依旧想回到那片土地,依旧以自己是巴勒斯坦人自豪的情感,我想也会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