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以]马蒂·弗里德曼【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mumudancing
    mumudancing2024-02-20 18:18:03浙江

    “对我来说,诗歌是生命的见证,而非生命本身。它是充分燃烧后的灰烬。有时人会混淆两者,想直接制作灰烬,而非火焰。”

  • 黑色小提琴
    黑色小提琴2024-03-14 21:48:46江苏

    胡编滥造

  • 李欣原
    李欣原2024-03-26 14:18:48辽宁

    翻译很烂或者文笔很烂 内容也很无聊 我会将它归类于蹭热度

  • 于是
    于是2024-03-27 21:43:46上海

    多好的事和人

  • tata
    tata2024-04-01 08:19:04浙江

    一本纪实文学,莱昂纳德·科恩是背景人物,以他从未公开的手稿为线索,描述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和那些参与其中的人。对现代人来说,战争其实是混沌的,马蒂·弗里德曼的写作没有科恩式的诗意,不用隐喻做通路,忠实于直觉,一半是景观,一半是人物,不同性格的人,其命运如何被战争改变,印象最深的是对各种死亡的描写,相当直白、迅速(“火箭弹直接射穿了索尔的驾驶室,然后穿过了坐在后面的工程系学生”),字句简短,后劲十足,比任何影像都触目惊心。

  • 卡拉米
    卡拉米2024-02-05 23:08:33广东

    莱昂纳德·科恩鲜为人知的历史,搭配专辑New Skin For TheOldCeremony阅读绝配。

  • elsegundo
    elsegundo2024-05-16 15:45:24云南

    虚伪

  • Ladybird
    Ladybird2024-04-05 10:32:02河北

    暧昧且自大,不知道要表达个什么。

  • 欢乐分裂
    欢乐分裂2024-02-21 13:59:10上海

    “谁焚身以火,谁沉溺于水/谁亡于昼,谁逝于夜/ 谁葬身于严令,谁自误了性命”“谁死于地震/谁死于心碎”这些隐藏在歌词背后的地缘政治色彩须得放置到彼时情境才会更让人触动,正如诗人科恩的祭司血统和艺术家形象在真实的战场上混同为日后遥远的轮廓,正如他曾改过的歌词和不愿再多提的战争话题让人不免浮想联翩或暗自伤神,“没有差异的世界是令人无法忍受的”;我们只需记住他的出现曾为那些人带来平静,甚至被视为“成长的关键事件”,也曾以“一个人的精神在关键时刻通过深刻的智慧”来作出选择。

  • 深空转体两周半
    深空转体两周半2024-01-29 15:48:17广东

    “当科恩回来之时,以色列更像科恩,而世界更像以色列。”

  • 攸川
    攸川2024-03-11 17:56:37广东

    倾城之恋故事的另一种写法。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许真的改变了科恩的后半生,但是在以巴战争的今天,我读这个故事不会有一丝感动了

  • 小川叔
    小川叔2024-04-19 09:04:37北京

    关于科恩的侧面,战争里的音乐救赎。

  • 闻夕felicity
    闻夕felicity2024-03-03 16:05:17江苏

    这本非虚构把两件事放到了一起: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一个抑郁迷失甚至有点羸弱的莱昂纳德·科恩。这两件事我都不熟,因此本书的阅读体验成为了陌生化的平方。双倍吸引,双倍迷人。一方面,这本书从众多赎罪日战争的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战争意味着什么。战争,这个本该具有高度组织性的概念,在亲历者的描述中显得如此散漫却又真实,或者说因为散漫而显得更为真实。另一方面,科恩的存在也铭刻于这种梦游般的散漫和官僚主义的组织中。他带着他对音乐和诗歌的迷惘、带着他的抑郁和性欲、带着他的逃离和无意义而来,汇入全世界犹太人前来参战或只是靠近前线的冲动,在距离战争很近的地方发挥作用却又怀疑自己的作用。在亲历者的叙述中我们拼凑出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科恩,他情感上的疏离,思考上对自我和世界的不确定、总在解构与再解构,肉身上的直白。

  • 冬至
    冬至2024-03-03 17:33:33上海

    科恩的这趟以色列之行很有意思,在“偏移”,在“真假之间”。他的出发更多是对个人危机的应对,而到了那里阴差阳错跟随军队慰问团四处唱歌,只有少数人了解他是大明星,更多士兵只是围观,甚至有人反感这种形式,不希望有人提醒他们在残酷处境之外还有正常生活。从科恩的手稿和采访也能看出,他对这段经历有着犹疑和变动的解读,而到了晚年才回归到最本质的意义:懦弱会使人对抗他对自身本性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需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作为某种考验。

  • 飞骑斥候
    飞骑斥候2024-03-11 09:07:17湖北

    带我走进科恩的世界,将里面提到的音乐都听了一遍,再努力设想当时的现场,在敌人突然袭击的惊恐中,在疯狂反击的怒气中,科恩的音乐是难得的安静时刻,尽管他对是否支持战争不置可否,对他来说是一次追寻自我的旅途,但他充满和平与爱的音乐,缓缓有力,犹如耶稣基督化身歌者,从应许之地传向世界,救赎自己,也救赎狂暴的灵魂。

  • 尤里卡
    尤里卡2024-03-11 17:11:32河北

    莱昂纳德·科恩被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就像勇敢投身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拜伦一样,毫无疑问,莱昂纳德·科恩的巡回演唱,因人性的光芒和道德的光辉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拜伦式的英雄。

  • 李草木
    李草木2024-04-21 16:01:32上海

    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赎罪日战争,科恩奔赴以色列。作者根据科恩手稿和采访还原了这段特殊历史。年轻的士兵在极端危险之时,与这时代最伟大的一种声音相遇,是这本书的主题; 这也是一场自我救赎,陷入低谷的39岁的音乐人孤注一掷,试图走出困境,同时逃离紧张的婚姻生活。第三章手稿记录了他和苏珊剑拔弩张的关系,读起来更像小说; 科恩加入了劳军娱乐团,上前线慰问士兵。巡演毫无组织,谁也不知道会去哪里,演给谁看; 《Lover Lover Lover》创作于以色列,最终版删掉了科恩把自己视作以色列一员的那段歌词。他在表演这首歌时告诉观众这是为了“双方的士兵”而写的; 212-217页的采访解答了科恩去以色列的动机和立场; 科恩的手稿和特殊经历固然精彩,其他普通犹太人的故事同样震撼。

  • 完颜打骨折
    完颜打骨折2024-03-10 13:11:40天津

    真正的艺术是震撼心灵的,它总会在你彷徨无助时,在你孤苦无依时,在你对人生失去了信心的时候,用优雅的方式给予你温暖的安慰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 昆德拉加
    昆德拉加2024-03-14 15:04:02北京

    现在中东正在发生第无数次冲突,看时间,去年的巴以冲突似乎也发生在赎罪日,和书里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刚好相隔50年。战争似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50年前,有科恩这样的人去劳军,50年后,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伟大的歌声出现?

  • 陆钓雪de飘飘
    陆钓雪de飘飘2024-02-12 13:49:15浙江

    科恩在以色列,Leonard Cohen in the Sinai。因为材料限制,内容看似较散,但也正因此能够拼凑出1973年巴以战争中的科恩面面观,作者采访和采集真是用心了,也让我学到了书还可以这么写。科恩是音乐家和诗人样态,即便自己是犹太裔,面对战争也不愿意具体化,而是作为一名自认为的战士,对战场两边的士兵持同一态度。莱昂纳德·科恩这个人站在以色列一边,他的歌也是在以色列基地写的,但诗人莱昂纳德·科恩认为他对词必须比以色列人伟大,比战争伟大。另外,第62-63页的淫诗也有点东西。科恩竟已去世七年多了,我微信的头像当年用的就是中东战争中他的照片,线索啊有时越来越破碎,但有时也会逐渐清晰。现在总结来看,学文学和艺术真有趣,特别是要学通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历史之后,回到文学的本心,更隽永深刻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