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同时代的北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文化生产研究》刘岩【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鸿渐2024-05-26 12:46:19北京
很散很杂,还在喊口号——“互助共享”。对汪晖和戴锦华思想的援引没有意义,因为文中所引的只是些漂亮的概念和空话。 回避问题,对自然意象只用“冲击—应对”和浪漫主义的一般分析糊弄过去了,没有真正分析地理条件和文学气质的关联。 地方性与方言问题也用延安时期理念糊弄,换言之,作者要写东北,却又不具体到东北,有意模糊东北与被认知的东北。 不加解释地引入蒙太奇理论解释评书(语言和图像不一样),却不分析评书作为口头文学与传统的关联,如程式语的使用。 作者并没有说清自己哀惋歌颂的那个国营工厂时期的东北,这让整本书变得很可疑——在我看来,只是顺应近来的流行文化。 作者以自己的偏见,假定关外人的心灵深处总安放着“愤怒”,在线性现代化的时间的剩余中固执地重复着象征性的复仇与哀悼。这就是典型的对东北人的刻奇的偏见。
- 多云2024-03-09 22:17:51北京
别求新声于边疆
- 宫保鸡丁2024-05-23 00:22:20北京
就我个人来说,读本书产生的思考乐趣不如同作者的前一本书,可能是因为很多观点在前一本书里已经有类似表达,而本书又有点过于沉迷黑话(我并不在原则上反对黑话)。我和作者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对事实层面的不同认知,以及基于这些不同认知而生出的不同观点,但我认为作者的论述对我仍然是相当有启发的,正如作者在导论中提到的,本书对“东北性”的研究有探索的意义,我冒昧地希望我这位来自对角(西南)的外乡人苛刻的评价能引发作者的一些新思考。我衷心希望作者可以多联系东北区域内除了皇粮工人的其他群体,以及其他区域的类似现象,对“何为东北性”的研究作出更多贡献。事实上,我私人层面对东北有着非常特殊的感情,读完本书我已经种草了素未谋面的沈阳,以及关于它的一些还没有读的作品。之后我会写一篇比较长的评论。
- Monster2024-05-15 13:58:57山东
在去济南的高铁上读完了该书,很多观点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喜欢读导论和上编。但我对“沈阳作为方法”这一论题有怀疑,总感觉沈阳代言不了东北。
- Simonoth2024-07-02 22:45:01北京
失望。散乱,肤浅,学术类引文基本在空转。当作综述和小材料集看可能还有点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尤其可疑。看到引用双雪涛那段什么“北方瓦解了”的时候很不适,小说家写那种东西就是给评论家的诱饵,自律的评论家应该拒绝这种诱惑。(很久没用这么快的速度读书了,这本书里充满了我比较熟悉的描述性内容和更熟悉的黑话
- 一张2024-06-02 10:42:27北京
不要把(作品的)经验和情绪放在自己都把握不太了的理论机器里搅碎。
- 一楼活动室2024-05-19 23:47:09北京
当一种以平等为目的的互助型社会转变为以效率为目的的竞争型社会时,作为社会主义工业文明试验田的东北逐渐失语,她被边缘、潜抑、甚至侮辱。她努力的进行自我定义、自我塑造,以求融洽于消费社会的逻辑,但又不得不接受历史的“固着”。这是“北方”的同时代性,也是“北方人”的同时代性。但很幸运的是,北方只是暂时退缩,她依然存在。
- 晩圆2024-05-13 11:56:20广东
与前一本类似,从《钢的琴》而来的关注和文化研究方法,导言和上编比下编好,略散但不乏洞见,有对东北/北方作为整体性、创伤时刻的自反。
- 芦花雪2024-05-19 19:47:06北京
对文学研究可能有用吧 对我来说就是个作品综述,没有拿出理论和分析工具 甚至不如culture study
- 晚睡不提醒2024-06-08 17:17:26上海
导论和第一章之后,越看越失望。 导论说想要破除关于“东北”的镜城神话——虽然也有对自己当年为“东北文艺复兴”的概念化出了一份力的反拨——落脚点却永远都是对互助均衡的社会主义工业遗产的挽歌式乌托邦,仍旧在召唤不可能再成为历史主体的“父亲”,完全没能解决前作留下的问题,即如何跳出“工人”与“城市”的二元对立,如何让“同时代”中的不同主体发声。一味地重复东北如何成为消费社会中的景观,东北人如何成为对自身消费的主体或者无法成为消费社会中的主体,附加无聊又套路的文化研究和随意滥用的媒介研究,已经不想让人期待接下来还有怎样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 紫曦2024-06-30 10:29:51山东
作为看了作者所有专著不止一遍的老读者,我可能不会像推荐前两本书一样推荐这本。一是很多观点在上本书中出现过,在本书不同case中也反复,少了很多恍然大悟的收获。二是,虽然关注当代文化现象是有价值的(尤其看到泛滥而虚浮的东北文化批评泡沫,总会期待刘岩老师怎么思考怎么写),但诚实地说,本书中的知识和判断对于个案分析的篇幅来说还是太稀释了,融合到一篇之中差不多,不至于写十篇。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博论中展示出的视野和功力实在不能很好地被这种短平快的文化批评genre呈现(每一个case都分析尽了,又如何呢?),让人有更高的期待,希望作者的研究越走越深而不是相反。
- 宋讲理2024-06-16 22:43:13江苏
好可怕,这是在说什么…“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 棠棣之华2024-05-26 15:22:58河南
三星半。关注的话题新颖,实际读来却未必尽如人意,尽管作者在书中含蓄地批评了王德威用“感觉结构”来指称“东北”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与东北息息相关,但彼此间联系并不紧密的“东北符号”,但自身在写作时仍不免陷入同样的窘境,且下编尤甚,不仅未能建立起这些被一一检视的当代东北文艺作品与上编所讨论的“东北”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介入文本细读时又往往对问题一触即走,使得文章几乎在大多数时间停留在对文本的“综述”和“讨论”(应该说不乏对作品的洞见和犀利的批评,但作为著作而言篇章之间的联系与篇章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实在是作者本人的补白也无法弥补的断裂)。
- たんぽぽちゃん2024-07-09 21:03:42四川
一边大谈特谈中G经验,一边操弄着同时代人一类的法左话术。真是古今中外的好都让你给占了。 这书大谈工N,但我咋觉得写出来的东西很不利于农民啊……引用温铁军也就算了,引用的那个68到76年的数据是认真的吗?真是会利用统计学的门道为自己张目啊……还是秦晖犀利:根本不存在什么三N问题,就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问题。
- ly的读享生活2024-06-08 16:01:32浙江
作为沈阳籍的作家,刘岩没有沉浸在对东北故土的感情里,而是穿梭于时间与空间,以文化研究的客观观察者的立场,处理好“我城”与“他城”的关系。作品在空间意义上的开阔,作品在时间意义上也是延展的,它促使我们思考工业时代的“城市”的建构与文学想象。
- 阙歌2024-06-02 15:11:33陕西
周末看的。空间的时间性意指无处不在,简单来说,东北的没落就是毛时代社会主义的没落,这也是对当代中国文化无根的讽喻。现在东北“喊麦”乱象的根源就是文化失落无父,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就是在“这场必败之局中清醒地尽其所能的求胜者”。 印象较深的1.东北文化中的互助与共享而非竞争与垄断的精神,让长春电影厂拍出《刘三姐》这样的广西壮族歌唱文化片(毛时代延安文化军队的东北迁移,东北是为数不多一个文化发达但却没有资本主义印记的地方。对比香港电影,海派文化……); 2.第三章从媒介速度的快慢论述田连元的《追车回电》,很能白话。但中间引用的一小句(值班员小孟打开自行车锁,骗腿儿上了自行车,一猫腰——到了。),“一猫腰——到了”,在嘴里咂摸了好几遍,口头叙事速度之快捷,妙不可言。
- 秀逗君2024-05-19 15:19:58山东
东北,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如今的现状是年年喊振兴,年年振兴不起来,今年年初,好不容易南方小土豆带火了黑龙江哈尔滨,不知怎的,现在网络上又悄无声息了。要是想知道这种现象未来可能的走向和结局,需要从很久以前的东北社会文化中寻找答案,这本书中把近20年东北的热点文化都探讨遍了,从赵本山到《人世间》,从评书到直播喊麦,从《钢的琴》到《张医生与王医生》,曾经孕育共和国经济的厚土,貌似有源源不断的文化发展,但读来总让人感觉悲凉,东北本可以更好的。
- 值得2024-05-17 14:52:02北京
这本书实际上是在讲东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进而讨论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有什么不一样。
- 旧时月2024-06-04 02:04:04北京
著作极好,文章集减一分,第九章的“奖学金男孩”,在《钢的琴》不是也有嘛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突然发现一个事情,大部分,甚至所有“东北文艺复兴”的作品指向的都是城市与工业,但是东北不只有城市与工业。对东北农村甚至荒野的描述,随着知青一代的衰落成为过去时,“锈带”作为某种固定形象成为东北的同义词。 对我而言,我是一个边缘人。我的家乡不仅是东北的边缘,也是内蒙的边缘,在更加详细的某些行政分区中,还是蒙东的边缘,赤峰的边缘,林东镇的边缘。这种边缘和中心的纠缠,似乎是东北文化叙事的展演,东北因为“边缘”而(现代化全球化)成为中心(文化符号),但这种中心化也将一些属于东北的很多东西遮蔽住了。
- 永夏之人2024-05-29 01:22:05四川
被戴锦华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