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切萨皮克安魂曲:在即将湮灭的丹吉尔岛上的一年》厄尔·斯威夫特【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元宇宙之声2024-06-08 17:32:44江苏
岛屿消逝,陆地惶恐。 人类的家园,世世代代的地球,我们怎样能保住自己的栖身之地?
- 青时2024-06-08 22:11:33重庆
译文流畅,文笔清丽,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阅读体验非常好。暂时不用去想命运共同体这么宏大的命题,单是这个小岛本身就有很多特别的地方。比如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世界上蓝蟹的最佳捕获地。几百个岛民世世代代便以捕蓝蟹为生……
- 连木木2024-06-21 17:09:03北京
作者厄尔·斯威夫特来到丹吉尔岛旅居,他结识这里的人,深入这里的历史,了解这里的严峻形势...他用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发出了警示——我们已经见证了它破碎的开始、脆弱的日常,无可逆转的命运正在发生,安魂曲的前奏已经余音绕梁,时间将站在自然这边,予以任何轻视、麻痹的人迎头一击。而这些,又不仅是只属于切萨皮克的问题,这枚被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环境等多重因素淬炼的琥珀,亦是我们反省、观测自身命运的放大镜。另外作者对这里的经济、社会、人文、政治观察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这里同时受到的大自然的馈赠与狂暴,这里不知觉被分割与承担的性别责任、这里维多利亚时代的信仰形式、这里年轻人曾经和正在进行的选择、这里离岛却又与陆地紧密相连(谩骂)的政治倾向...如果切萨皮克终将消失,本书无疑将成为它弥足珍贵的民族志。
- 风间隼2024-06-30 23:18:27北京
在即将被海平面上升淹没的小岛上,住着一群有点怪异的人。说“族群”和“他者”有点勉强,因为他们其实是再主流不过的美国社群:英裔移民后代,循道宗信徒,以渔业为生。从野外布道营地到牡蛎圣地到蓝蟹之乡,这个社区经历了资本主义经济逻辑造成的所有盛衰,只是相对保守的民风和口音让他们的社会进展似乎比岛外慢了十来年。作者以资深记者身份蹲点一年多,写下的记录既有生活细节又有时代共振,既能共情岛民的立场,也能呈现生态、政治和宗教逻辑下他们的偏执和狭隘。是一本了解美国当代基层民风和社会运作的佳作。
- 重金属海王星2024-08-08 07:09:47山西
2024年NO.29 极端天气、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身在大陆内地的人们还没有特别直观的感受,那么一些被海洋围困的岛呢?是的,有人已经或者说早就在看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减少——不是一点一点的,而是肉眼可见的速度惊人——美国切萨皮克湾的丹吉尔岛,岛上的人们正在承受着这一切。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是否真的产生了如此剧烈的影响?也许上个世纪末还为之争论不休,事到如今,除了极少数外,几乎所有科学家都确信了,正如书中所说的,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年代早就已经过去了。
- amitah2024-06-10 16:35:34北京
很漂亮的人类学考察笔记。由蓝蟹和岛民,推及产业、环保,科学与日常,政策与信仰,虽然是个半封闭、半传统的小岛,却展现出了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面对环境危机的各种面向。
- 鸿渐2024-06-20 09:51:18北京
如译者所言,有点像纪实文学,可读性很强,一气读下来很有感触。 语言克制而精到,可以看出作者的诚恳,虽然涉及环境、文化保护、新旧时代矛盾等问题,但并无过强的说教意味。 适时插入并相互交织的自然、历史与废墟,结合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 禅王2024-06-18 21:40:15辽宁
本书以作者的视角见证了这座小岛正在沉没的事实,在作者记录的亲历者的口中,窥探到那岛民那“活生生的”意见。
- 威尼斯男人2024-06-19 09:49:22江苏
这本书第五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的标题是《海面升上来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丹吉尔岛的面积已经被海水淹没了三分之二。标题的这句话预示着,丹吉尔岛作为一个岛屿的存在时间不会太长久了。最终的结果是世世代代在这里从事蓝蟹捕捞的丹吉尔岛上的数百名岛民,他们将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这是一首写给切萨皮克湾中的丹吉尔岛的安魂曲,也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曲挽歌。读后让人思考的是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
- 尤里卡2024-06-21 11:40:11河北
这本书拥有多个面向,既是一份优秀的人类学报告,记录了丹吉尔岛上居民的生活样貌,又是一部优美的纪实文学,通过一群人的命运,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复杂关系。
- 迢递2024-06-20 16:33:42上海
聚光灯下表演的政客和真实面临生存困境的岛民,暗藏立场的学者和自诩争议的网友,真实世界远比小说更荒诞。作者的反思亦是如此动人: “在组成美国文化的无数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中,丹吉尔岛既有字面意义,也有隐喻地位。我们必须决定,这样的边缘文化群体是否与主流群体一样有被拯救的价值,一个圆的圆周部分是否与它的中间部分同等关键。” 岛屿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隐喻,真实远比理论更加有力。这是吉尔丹岛,以及岛上的四百多位真实的居民,能让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思考、也值得每一个人正视的大哉问。
- 不雨花犹落2024-08-12 09:11:00江西
小岛的消亡,背后是千万农村的缩影。只不过,小岛除了人文的衰败,更在面临物理意义上的沉没。 作者在岛上所过的一年,为我们切实的展现了岛上的过去与现在。一个典型美式乡村的兴起、繁荣与衰败。
- zzzéro2024-08-04 19:04:16浙江
虽然是非虚构(这也是我刚开始想读的原因),但不太喜欢这种写作风格,有些细碎了。既不像小说有勾人的故事,又不像社科类书籍有鲜明的观点。也没读完,读到第二章的第二节。
- 鱼皮2024-09-23 15:59:11广东
注释部分更精彩。另外,译序可能放到书末作译后记更好,因为算是部分“剧透”了书中人物后来的命运。
- 献给少女杨柳2024-09-26 23:12:23安徽
作者是很资深的记者,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很强,事无巨细地描写了他在一个小岛上所见所闻的一年,使得读者也前所未有地了解到这个地方,以为海岛有种某种田园牧歌的淡泊美好,但实际上充斥着艰困、贫穷,各种基础设施比起大陆很落后,有着可恶的鹿氓,风暴肆虐,海浪会卷上街,更可怕的是打渔是如此艰苦危险。诸多立体细腻的细节在最后粗暴的网络舆论那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也很不能理解一些岛民的观点,但看到那些不明所以的网友动动手指就对这群人造成了伤害,还是十分共情。不过也是太日常流水账了,而且写得太长,看到后面稍许有些腻味。
- Cheer.S2024-10-29 11:48:55江苏
在这座近乎“与世隔绝”的岛屿上,人们从事海洋捕捞(蓝蟹和牡蛎),兼营种植和旅游。和所有相对偏远的地区一样,主要依靠最传统的产业维持生计,最终走向都是人口越来越少而且老龄化趋势严重。就像文中提到的,就算没有遭遇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而导致被侵蚀被淹没,岛也很难一直存续下去。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曾生长于那个地方,生存条件恶劣但人们坚韧勤劳,有着承袭下来的与大自然对抗共生的智慧,又怎么会轻易弃之而去呢?即使心怀远大的年轻人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会对故土有着复杂的眷恋和情感。作者不仅全方位地呈现了岛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样貌,也对他们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是特别好的人类学观察,以小见大的缩影。有丰富的生活细节,也有宏大的社会共振,包括环境保护、政治选举、宗教信仰、人类的命运和未来。
- 王楠岚2024-09-13 09:03:59重庆
电子书版本的问题,读得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