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第2版)》 (思想会)何伟亚 & 刘明【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von2020-08-26 20:58:25
这本书里最值得看的是罗大师的那篇序言。
- 沐浴经年2022-03-28 20:12:56
故宫文华殿「何以中国」展陈列着一只精美的“银胎率珐琅嵌宝石靶碗”,它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大寿(乾隆四十五年/1778)的贺礼。乾隆非常喜欢这只佛教靶碗,命令造办处为靶碗制作了盖子,随后作为供器放置于养心殿。这件礼物和马嘎尔尼1793年献给皇帝的礼物有着怎样不同的意义呢?
- 朱颐钊2022-02-08 16:18:03
在世纪之交曾经轰动一时的著作,旨在重新诠释英使访华,尤其是意图「解构」现代性视角所带来的种种滤镜,如通俗上认为的天朝上国狂妄自大等等,并且似乎想要证明清廷所作的决策在其主观角度而言仍然是具有相当现实理性的。读毕全书,应该说,这是一条很有探索意义的取径,但是在这一议题上仍然缺乏「重构」方面的努力,甚至说可能性。
- 这么近,那么远2020-11-11 20:44:58
“1793年,由英国王室派遣,东印度公司资助,马嘎尔尼勋爵率领的英国访华使团抵达中国,目的是觐见清廷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此即清王朝和海上霸主大不列颠这两个欧亚帝国在18世纪晚期的初次正式接触。本书从历史角度审视了两大帝国的这次具有象征意义的会面。作者摒弃了传统针对此类问题的欧洲中心观,代之以一种对称性的叙述,通过详细考察中英礼仪冲突的表象和实质,旨在打破文化中心论及现代性宏大叙述对历史研究的垄断。”
- 树上的卡夫卡2021-12-31 20:12:06
看到有朋友新年在读这本书,不觉会想到当年上讨论课的时光,啊,那时多么快乐!
- 正始仙草冻2021-12-31 20:22:51
依然觉得非常精彩,甚至更甚。
- 苏易桥2021-12-05 18:03:50
打破固有的前理解1&2和塑造新的理解3-前理解1-叙事1-前理解2-叙事2-理解3。这样的结构还是厉害呀,原来在小说和电影领域作用得如此娴熟的叙事手法,用在史学上也很有意思!
- 梼杌2021-11-29 19:42:53
对宾礼的大篇幅解读 看得有些枯燥 毕竟这也不是满清特有的…
- YS2023-01-04 21:04:50天津
难读。理论部分都看不太懂,对于业余读者来说太专业。事实部分单薄,还是以西方视角解读为主,中国人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放到西方人解读都显得无比邪恶。翻译不算顺畅,增加了阅读难度。到第五章弃
- 🌟🌟💡2023-01-04 11:28:25福建
hhhhhh耽误功夫
- hgdstuihcdf2023-04-18 19:21:30广东
中英战争的导火线不是鸦片,而是磕头,磕头实际上代表了文化的差异。
- AAA活鸡养殖2023-07-14 10:15:56河南
翻译的很好,现代vs后现代,主权平等vs差序包容
- 林窗2023-06-02 15:16:27北京
作者讲了很好的故事,我最感兴趣的点在于大清帝国礼仪的发展性。
- 大漠孤烟2023-11-13 11:06:56北京
就,非常有意思
- 深渊大饭店2023-10-31 15:45:37上海
后殖民影响,差序天下观VS对等国家观,对等使用中英双方的材料(尽管中文材料的解读能力确实有一定问题),结论还是漂亮的,罗志田的书评也堪称学术批评的范本,戳中了不少真正的问题
- 齐镜明2023-11-04 10:57:00上海
1、关于马格尔尼事件(近代史的很多事件),价值判断叙事依旧流行。何伟亚利用纵向上有差异的史料进行对称性叙述,认为礼仪冲突的本质是中英两国构建秩序的规则不同,一为差序包容,一为主权平等。后世在马事件上多采取中西对立的判断以及诸如“死气沉沉的东方与生机勃勃的西方”表述,本质建立在帝国主义逻辑的不可怀疑的确定性之上。 2、我始终认为“净化”事件是对历史学者最基本的期待,对马嘎尔尼访华整个过程的清理本来也是基础中的基础。尊重双方说辞,是不是后现代不重要(何也没有强调自己的后现代立场)。 3、最后,罗志田序也很有意思(何伟亚正文比罗序好读多了)。在对何伟亚批判一番的同时(主要是史料取向和解读),通过援引诸如葛兆光等人的说法,略有些尖锐地表达出一种“你才后现代你全家都后现代”的隐意,一点点好笑。
- yinia2023-11-28 16:25:59河南
一例非常有意思的中英外交事务“心理分析”。历史大时代赋予其当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永远是后辈现代人无法理解和感受的。书中所有古文引言均已译成现代通俗表达方式,对比阅读其中不无差异…读完可以直接读《龙与狮》了。
- 蓝熊船长2023-12-20 05:36:27美国
4.2/10 由论文扩展而来,较为学术,读起来昏昏欲睡,而且翻译不好,兵工厂直接翻译成阿尔森纳
- Aroundight2022-04-16 18:48:41
真的薄弱……宾礼对于皇帝而言约束力究竟有多大呢?这究竟是与官僚系统的互动还是皇帝的自我意志呢?作者花费最大的论证部分居然说服力很差。我真的觉得作者不懂中国,不懂中国的行事逻辑。后现代的跨文化研究,道理说得都很好,但具体操作真的不行。
- 慢慢走2022-10-07 10:41:05陕西
二刷毕。 老书新读,当初问世看点在于对费正清体系的批驳,即强调清朝多主制(而非单一制),中英双方对彼时国际法均在摸索阶段(其中不乏对清不切实际的幻想),清朝朝贡体系里英方的卑下地位(作为补偿的丰厚礼物回馈与优厚招待),对福柯理论应用下英方名流圈中的“中国意象”。种种因素合流强化了两方对于各自的主权诉求的担忧。看点: 1.从内政角度来看,朝贡关系本质作为一种防御体系 2.基于历史,朝贡体系中,对于西北与东南思路并不相同,前者更受重视,更显敏感 3.英使对于清朝存在不切实际的艺术幻想以及类理性主义对罗马天主教的审视态度(对其无法真实,准确描述的鄙夷) 4.清方对于远国沿中线而行的考量以及英方的误读 5.英方不愿提及的礼仪屈就(叩头≈投降) 6.英方掩饰外交失败的殖民主义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