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上遗产:被数字时代重新定义的死亡、记忆与爱》(首部关注网络信息遗产的著作,让人害怕的不是人活着钱没了,是人没了网络账号还在) (未读·思想家)[英]伊莱恩·卡斯凯特【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小冒力2020-05-11 13:54:16
我有时候就会想,如果有一天我去世了,我的微信豆瓣以及微博会怎么处理,我在网上留下的那些痕迹要怎么处理呢?
- 东音山齐2020-07-05 19:49:30
这真是本费力不讨好的书,观点冗杂理论不多但是絮絮叨叨了不少,个案也不是那么有意思。基本上围绕着死亡、数字遗产、隐私权打转,其实拿权力、公司控制、所有权、身份、自由、选择、记忆和爱就能串起来,作者还是坚持写了这么多。 当然依旧有价值,特别是在国内对于死者隐私问题关照很少的情况下就更有价值了。
- Mr.poet2020-06-16 20:57:41
写书评的时候,手一抖点了“取消”,刚输入的一大段话就全部消失了。可能这是种提示,我们追求、捍卫的“不朽”,在字节层面上,要经受比虫蛀、遗失多不少的考验。追求“我”的不朽,掌控“我”在我死去的形象,可能是耗时费力的。而数据可怕的一点在于,有许多本该随风而逝的对话,却成为了某种摇摇欲坠的永久。还可以更有反思性,但提出问题,好过沉默不语。
- 祝羽捷2020-05-20 09:52:53
这本书可以对照着《先上讣闻后上天堂》一起看。只要你上网冲浪,你就会留下网上遗产。每个人死亡之后都面临着如何处理网上遗产,以及亲我们如何纪念你的问题。Facebook已经超越线下墓地成为数量最多的哭墙。未来的数字化会让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来解决死亡问题,这本书还是挺有思考价值的。
- Morgan2020-06-10 11:01:59
多是案例与作者个人的思考,理论性的知识很少。看过以后才从朋友那里得知中国互联网也曾有过网上公墓,那是墙还没建起来前的事了。本来想好好看看晒娃这一段,结果没想到只有几页,有些失望。
- 投水月下2020-07-01 15:32:51
“因此,最后一条规则的本质是:尽你所能,过最好、最有价值的生活。好好去爱,活在当下,感恩此刻。成为世界上一股向善的力量。把你自己奉献给这一切,留下一份你可以为之自豪的遗产,无论它是什么形式,无论它能存在多久,都顺其自然。”
- 单字一兔2020-06-07 09:54:49
06.07.20 死亡焦虑与死亡的不在场同步增长,一边是永生的新虚拟人,另一边是无法纪念的死者。记录数据的成本近乎于零,那么销毁他们也会像吹散一朵花一样容易,网络遗产的要点是如何将数字的和实在的等同视之,由此出发解决权利、法律乃至记忆与身份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人或许见不到也难以抉择数字永生,终归尘土,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谈论这个话题,直到它再换面目
- 香蕉企鹅2020-06-18 12:30:42
这两个月读过最好的书。我一直很困惑,我死后要怎么处理我的豆瓣账号。我18岁离开家,在豆瓣上记录下了生活点滴,里面的内容我妈会非常感兴趣。如果我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我希望她能知道我的豆瓣。
- dawnoku.2020-06-07 18:07:15
全面分析了数字遗产的议题,偏重心理学方面。读的时候也给自己搞了一份密码清单,结果做不到托付给谁,怕把朋友吓一跳。
- 江万勇2024-07-25 18:57:17中国香港
其实这个议题很有意思,作者在16年开始写本书,但是人工智能和法律的交叉问题现在仍属于非常前沿的topic…一个书中的问题,数字痕迹不能像日记、信件等实物一样被继承的原因,我觉得是日记、信件虽然也关乎隐私,但其具有片面性、主观性,人甚至会对日记撒谎。但是现代智能设备就像数字镣铐一样,其所记录下的数字痕迹可以事无巨细地勾画出一个人的一生,不仅关于隐私,更关乎人的主体性。我比较愿意我死后的一切数字痕迹都抹除,而不是让亲属看到。
- 思无邪2020-06-15 08:44:04
冗长啰嗦。。。。一篇短文就能讲完的事儿,还写了本书。。。浪费我20块钱和时间。
- 顶呱糕🐣2021-07-21 17:00:07
网络踪迹是否能成为遗产这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但作者完全浪费了这个选题,三百多页都在提出问题,提了半天也没指出她要讨论的中心到底是什么。如果是要做学术论著,完全可以多多讨论网络留象作为遗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问题,数据归属问题,遗产执行人的权利义务问题… 一味自我感动的讨论记忆与爱,也太过冗长了点。最后提出的十点建议,不围绕网络遗产的纷争,一上来就是“直面死亡焦虑”“立一份数字时代的遗嘱”“开发一个在你死后能让某个可信任的人访问的主密码系统”…excuse me???我死都死了还管这么多!
- Tina Tian2024-01-11 09:00:29广东
话题其实是有意思的,但是条理性我觉得还不够,而且作者剖析的比较表层,不过作为数字遗产这个话题来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引起思考还是可以的
- 吴慢慢2020-07-22 21:13:56
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写得略感性了些,很多问题,尤其是科技伦理和法律上的,仍然无解。归根结底还是关于存在、死亡、记忆、人际关系、载体之间的关系,在数字时代刷新和重塑。同时给生者提了个醒,可以想想自己希望在身后留下怎样的数字遗产,现在可以做些什么。第四、六章比较有启发。
- yfxlavender2020-07-30 13:39:39
在网络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越来越值得关注。前些天肖战粉丝微博买抑郁症去世女孩账号打榜的事,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当你离开这个世界,你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怎么办,运营商是否有权处置你的账号?亲人是否可以登录?或者你是否可以预先安排,选择?法律在这方面完全是空白的。
- 工凡2020-07-22 23:44:16
可能由于作者是心理学家的缘故,她很会铺设一种情境。分章节对于围绕数字遗产的有关隐私权、悲伤的不同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几乎都是开放性的文本,没有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立场的考量之间的暧昧与张力。没有很深入,但提供了比较友善的思考的起点,结尾的十条有关个人如何思考和处理有关数字遗产的建议很温馨并且切实有效。
- 钟离毓2020-07-17 08:12:47
数字时代很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临终关怀项目。
- 没溜儿2020-07-20 14:06:40
网络时代,一个人死亡之后除了需要处理一些现实的东西,还需要处理一些网络上的遗产。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这些你所有用到的产品都会留下一些你的痕迹。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些痕迹?当然,有些痕迹已经因为网站倒闭消失了,那些没有消失的痕迹呢?对于逝者来说,有些是不想被人看见的,有些是可以的。对于生者来说,睹物思人不论现实还是网络都有一样的作用。所以,技术发展到可以根据你在网络上的言行虚拟出一个人物来代替逝者给生者发消息,你可以接受么?或者说,你能接受那些去世的明星以全息影像的状态出现在你面前么?当然,还有一些人,从出生开始就被他人放到了网络上。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
- Zzzzzzxx2020-07-28 22:07:50
话题和材料挺有趣的
- 存放处处长2020-07-21 23:26:47
头开得太大,后面多是案例叙述,少了思考,很适合普及大众,让大家有一定的意识。 我老早跟张茜说过,我要是死得早,一把火烧了树葬,所有的文字照片交给她、今凡、文蕾还有杨爽,还有710。(我会长命百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