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西中有东: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包华石【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Nelly.L
    Nelly.L2020-01-26 23:15:33

    预定进入今年最佳图书!读完全书,一个直觉反应是这本书现在的书名实在太过“朴实”,称之为《论欧洲中心主义的破产》也毫不为过。无论是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是读研时接受的教育,我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反对者。但惭愧的是,读了《西中有东》,我才真正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

  • HeliumTrois
    HeliumTrois2020-02-18 21:24:59

    真的精彩,虽然现在的主流话语已经隐隐约约有要打破西方政治制度和道德体系霸权的意思,但是中国宋代就体现出来的人本思想和施政权力界定等纪念,要不是包华石强调,还真不觉得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顺便吐槽一句,为啥有个评论堂而皇之地抄袭别人的评价还只抄了一半?这又不是什么评论了就可以领红包的操作🙃

  • 韧勉
    韧勉2020-03-21 09:25:12

    汉学家包华石在这本清华大学的短期课程讲义中,给予了世人诸多可以思考的思想史与艺术史的新领域,思考英国19世纪民族主义兴起前后与中国交往的差异性诉求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政治、文化、经济的诉求。本书恰如其分地寻求西方启蒙进步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对应,这种对自由的向往更多是在中国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产生答案,视角的转换造就历史的变革。

  • 拙拙
    拙拙2020-04-19 23:33:53

    读了两周多,对于我来说不太易读,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经常让我思绪涣散。。。但是看看人家做的美术史和对图像的讨论,哎,想想大多数还局限在一种甚至一张画、文献只含括画论诗文集的那些小问题讨论。。。。哎。。。。

  • 维舟
    维舟2021-05-27 20:49:48

    4.5星。包华石相当雄辩,也敏锐地看出了中西方文化中都演变出一些结构上的相似性,以此使西方的一系列理念从普遍性降格为相对性。这在西方的语境中或许是一种自我批判,然而在中国的解读却可能大异其趣——刘东在书末的评议就将之理解成“为中国人民声辩”,这就大大窄化了这项研究的意义。

  • 观止
    观止2020-02-03 21:35:20

    重温这本书,只能感慨世风日下。

  • 董末流
    董末流2020-02-29 21:32:12

    欧洲17-18世纪流行的“中国热”,为啥到19世纪就突变成“中国黑”了?用粗糙的话说,因为当时欧洲要构建自己的民族主义,于是就鼓吹自由与平等始终是西方文明核心价值,中国历来缺乏社会公义——说白了这就是一套文化政治的话术策略。包论证下来,说中国唐宋时期就存在若干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相对应的核心概念了。不过包华石肯定是不喜欢民族主义,也怕被说成是个民族主义者,他认为那些棒棒的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不是某种文明的原生价值。这书主要就是给那些戴着“东方学”(或“西方学”)有色眼镜看世界的“外宾”醒醒脑吧

  • 我不懂量子力学
    我不懂量子力学2020-05-09 01:12:25

    时至今日,西方对于东方的可以误解也是屡见不鲜的

  • liekkas
    liekkas2020-08-12 23:41:37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只从文献看中国,以此来对比西方的丑陋现实,一举扭转以往西高东低的叙述,呈现出中高西低的面貌。但这毕竟不是实际状况。选题太大了,作者对西方的评述不予置评,但对中国的评述是有很大问题的,它不是实际的中国,而是文献里的中国、文人理想的中国。不过从图像对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来说明当时人的意识,这一点非常可取,作者的美术功底有保障。(一些关键术语还是太别扭了,不太符合我们的习惯。)

  • 正字员外置
    正字员外置2020-03-22 11:30:53

    简单翻了下导论和最后刘东教授的评议。虽然此书主要从艺术史和文化政治的角度剖析,但是回应的还是民族主义思潮以及中西差异这些经典问题。正如民族主义塑造民族,比较思维也可以塑造差异。

  • danyboy
    danyboy2021-05-28 16:17:08

    很精彩。首先是方法,通过绘画的比较引申出中西方政治文化观念的对比,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包华石虽然是艺术史家,展示的中国古典诗文及史学功底,令人赞叹。第二,也就是作者的意图,即强调中与西在文化上的平等与交流,实际上是在破除西方中心论,刘东的后序深入谈了这一点,也强调了这种以文献、理论中的理想中国来对比污浊的西方,是作者刻意纠偏,并非幼稚。第三,作者的善意能否在西方起到效果,能否在中国得到理解呢?恐怕都有难度。想起以前学比较文学时,越深一层比较,越觉得“异多于同”,好在“同宽于异”,仍不至于绝望。

  • y
    y2021-04-05 04:59:33

    抽象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表征,但东方抽象美学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却被冷战学术所抹去。包华石在这本书中反过来思考抽象政治概念的具象化,指出17-8时期的欧洲人尚不能理解“官”“职”分离的事实所包含的抽象政治概念,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官制使得行使权力不是依赖于贵族身份,而是office。“官员”的形象主要是官帽,而欧洲贵族肖像要突出某人的Majesty。视觉表现预设了特定的解读视觉表征的社会文化能力,涉及到一种特殊的对“政治平等”的概念之理解的社会土壤。思路很有意思,但是对中国的图像的接受土壤好像用士大夫画不太合适,得用庙里面的壁画?那可都是庄严硕大的具体人像...刘东的评论完全跳过了艺术史的这部分。希望能有艺术史家愿意仔细地批评包对材料的解读。

  • 草帽
    草帽2022-03-24 20:45:41

    简要看看中国那部分,然后再看西方的接受史还是很有收益的

  • 文化恐怖分子
    文化恐怖分子2022-02-26 23:23:33

    草草翻看,包华石这些西方学者的优势在于他们身处西方,因而能够熟练地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重新审视和建构中国,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会有启发,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仍然来自于对自身文化困境的反思,即便涉及的是东西方交流的双向互动。简言之,中国不是问题,而是材料,充其量可以作为方法。因此也不存在所谓的偏与不偏的问题,因为书中的观点并不重要,你完全可以不认同,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他的论述框架和过程,以及问题的出发点。最后,说一句,这本的翻译真的不太好,不是机翻胜似机翻。

  • 白凹
    白凹2022-02-17 18:33:21

    翻译非常恶劣。

  • Farfalle
    Farfalle2022-03-11 19:53:12

    有的地方过于牵强 对比过于机械 其他不错

  • 别辩经我害怕
    别辩经我害怕2022-02-06 17:56:27

    这种比较研究除了搞笑就没有任何价值

  • kerry
    kerry2022-11-18 17:16:12北京

    这本书确实和钱穆《国史大纲》序言的精神有一致的内涵。我们学习历史政治,可以有很多视角。但是著书的人,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立场。当我们审视这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断面,重新组织一个自我对于历史、对于过去的认知,可能会有很大的随机性。每个人看过,能够接受的观点是不同,要不是不扩大见识,就只能在封闭的小圈子里内耗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比较深入,所以才会刻意的贬低。我们不自觉的会认同这样的观点,甚至写入教科书,这就很可怕了。希望文化的传播者们能够学学作者,重新客观的认识,甚至是揭露中西方文化。

  • 陆吴双
    陆吴双2022-11-16 19:25:20山东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文明 包华石(Martin Powers)美国汉学家,最近将会被北大礼聘,本书是10年前在清华园的讲座,讲中国古代政体,艺术等和17世纪欧洲的对比,讲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不落后于西方文明),此类书可看,当个新视角,可不必认真。生产率方面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没有可比性,而管理体制上,中国的人口数和欧洲17世纪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人类社会是个不断发展的活的生物集合体,文明和科学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无国界,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可固步自封。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