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弃长安》(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最新力作,虞云国、许纪霖、刘擎、张宏杰、周濂、郭建龙倾情推荐) 张明扬【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微澜的水2022-05-07 16:10:33
太注意文学性,缺乏史学作品应有的逻辑和条理,部分结论下得过于轻佻。
- 北城2022-08-14 07:40:28
平平无奇的一本书。基本上把安史之乱这一段历史交代清楚了。期间穿插了一些诗人的个人经历。看得出来作者原意是想,展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互交织的历史感。但限于平平无奇的文笔、略显杂乱的文章脉络。让读者难以激起心中的共鸣。但也算是一本合格的通俗历史读物吧。
- Dear Jane2024-03-25 22:00:53四川
我读过的写安史之乱最好的书
- 变身斯嘉丽2024-03-09 23:07:52北京
看了这本书,对《长安三万里》的认识仿佛又深了一层,这段历史读起来真让人唏嘘不已。
- 锦翼2022-08-06 18:21:28
弃长安:大唐群星陨落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都在长安的攻守之间,命运的轨迹在政治强大的引力下变换轨迹。
- 是ida呀2024-04-09 13:11:15陕西
当故事看是挺有意思的。 书中有个错误的地方过于离谱,玉真公主不是李隆基的女儿啊! 《回到长安》的章节里面:“最让李隆基晚年大慰的有两件事。一是有不少信赖亲近的旧人随侍左右:高力士、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
- 王紫2023-05-25 00:15:19江苏
23-15:我这个打分可能有点刻薄了,但较高的期望之下过于平淡无奇,所以感觉无法给到四星。主要还是在写安史之乱的政治军事主题,而不是乱离之下的人物,主要观点无非来自于几本学术经典(恰巧我看过不少),比如单论永王叛乱,《危机与重构》的学术分析让人感到精彩,而本书直接把结论摆上来,感觉就寡淡的很。通俗历史的另一魅力在于与历史人物共情,可以更好地营造沉浸感,本书在写人方面较欠缺,只是一系列熟悉的名字一字排开,并不能让人入戏。还不如选杜甫一个人为主视角,来写整个时代动荡呢。另外,一些不必要的长句影响阅读,一些对西方文史的引用让人出戏(不是反对比附欧美,但有些引用就是感觉不搭)。优点是读起来倒不困难,平铺直叙为主,很快能看完,诗文引用丰富,笔法客观冷静。
- 撒呓挣2022-04-03 13:36:22
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本书水准不错。虽说许多安史之乱背后的复杂微妙难得明证,张明扬倒也能自圆其说——李隆基希望效法李世民,成为凌驾四夷君长之上的“天可汗”或内亚之主,但正如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所言,“对外过度扩张所耗费的资源超过了因此产生的潜在收益”,“内轻外重”的畸形军事体制也应运而生,最终由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的盛世军功名利链将反噬盛世;另一方面,天宝后期,倦政的李隆基试图在超脱于日常政治与掌控核心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加上韬光养晦的太子李亨,构成彼此牵制的三角关系,李隆基则大行帝王操纵之术,坐收制衡之利,怎料最终局面滑向失控。杨国忠反复“预言”安禄山必反落入了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巢穴,安禄山对于太子接班的惶恐,干脆赌上一把,竟给了李亨夺权的良机
- 陆琉2024-07-21 22:12:13内蒙古
疑心深重的君王、满腹权谋的丞相、盲目逐利的诗人,都比不上以死拒敌的张巡和颜杲卿。
- 流惜子2022-04-30 21:48:55
太冷静客观就产生了疏离,再加上常见的轻浮行文和时常插入的当代人事,共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缺乏历史感,这对当下大行其道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而言近乎致命。即使作者有时意识到这样的后果而稍加抒情,也不过是虚无缥缈,过眼即逝。与近年来的几部优秀非虚构写作相比,差距甚大。
- 鸟枪换炮2022-03-30 20:56:31
很好看。以长安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了安禄山之乱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几个名人的经历事迹。编排有度的材料组织和流畅的叙事文笔都支持一气读完。对陈寅恪黄永年仇鹿鸣等学者的深层见解有简要提及但没有深度纠缠。不是深入的专著,但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则恰到好处。
- 安多千山2022-11-18 11:24:35四川
盛唐这种外重内轻的防务格局非常少见。从战国创生的这套官僚机器,一开始就是为防范武将造反而生。所以两千多年里,盛唐这种在极盛中解体的局面也就出现过一次(北族统治的那种不算,它另有制衡) 从应对战争看,李隆基的素质相当平庸、低下。能跟他相比的是梁武帝,梁武帝好歹是自己造反打的天下,虽然过程拖泥带水很不好看。李隆基年轻时只玩过宫廷政变。两人都是自大导致晚年翻车,梁武帝犯的低级错误还是比李隆基少,但侯景的段位远远高于安禄山,导致梁武帝下场更惨。 盛唐战争双方水平都非常低,也反映传统国家体系在承平年代的堕落,玄宗朝廷高层的内斗都显得无厘头和匪夷所思。有些问题只有在大时段的比较上才能看出来。
- Fal Conde2023-03-21 22:25:39上海
藩镇割据的出现和河西技术“生命线”的丢失是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的最深远结果。前者让本来就高度集中于关中的“山东士族”们彻底成了无根之萍,加快了门阀和贵族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后者让长安朝廷再也无法维系自4世纪以来持续的军事和技术优势;两者叠加之下,李唐的肉食者被迫走上了“汉化”的最后进程,从一个审美华丽、外向、与传统王朝叙事/审美差异较大的“世界帝国”,蜕变成了一个排斥胡人、内敛、符合儒士理想和审美取向的“中原王朝”。像天宝年间帝国宫廷就是否让安禄山和哥舒翰这些统领边军的胡人将帅入朝为相这类话题,在“日落九世纪”的牛李党争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 夏川2023-10-13 21:30:27湖北
无非是中央政治史再加一点唐朝诗人而已,而政治史的观点也没出易中天那本。国内这类非虚构写作中的感慨太多了,看多了有点腻。且这类非虚构似乎都是以现代人想象古代,总让人有点怀疑。
- 饿霸地煮2023-07-21 16:33:10上海
从阴谋论的角度重审安史之乱上半场李隆基弃长安,李亨收复长安的历史。唐玄宗晚年在宰相、边将、太子三大集团间搞平衡术,逼迫李林甫杨国忠与太子集团站到你死我活的对立面。李亨在压抑中成长,成了浸润阴谋诡诈的高手。书里分析杨国忠逼死潼关哥舒翰正是畏惧西军与太子党的联手,罔顾家国大义,致使长安沦陷盛世终结。但李唐王室出逃马嵬坡也给了李亨逃出牢笼的机会,他暗中布局逼杀杨国忠兄妹,借百姓遮道请留与父亲分道扬镳,大胆北上联盟朔方军,灵武称帝,以霹雳手段杀政敌、逃父亲、掌军权,造成既成事实。玄宗此后欲分诸王子出镇地方分肃宗之权,唐肃宗借永王之乱杀弟逼父,并且一举收复长安奠定了权力基础。但凝视深渊者亦被深渊凝视,肃宗错过了李泌袭击范阳和邺城之战两次提前终结叛乱的机会,短视和实利主义注定了李唐王朝再也无力重建和平。
- 杨子青2024-07-27 12:58:31北京
在辗转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期间,多少人从自己的欲望或无奈出发往前走并最终被命运的洪流吞噬,牵连无数普通士卒百姓,折腾这么一场,什么都没有变得更好、也无人得其所求,到最后不过是狼狈寥落的人死灯灭,“百年世事不胜悲”。 而恰如后记中作者的自述,本书不是以“所谓诙谐的现代语言复述历史”的写法,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惊叹于作者的博闻广记与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逻辑性强的同时兼顾故事性。同时,作者对于其中人物毫不掩饰的情绪表露也非常动人,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数度哽咽——尽管上位者再如何“作”,白白折损无数英才,但仍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时代。“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可叹!
- 努力看书的Kayi2024-04-01 09:02:11北京
作者对历史的解读和剖析功力稍欠,但还是感谢作者将这段历史用易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君臣、父子,忠义、私利,这其间人性的多面与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人选择舍生取义,也有人为一己之私选择见死不救。家国百姓,往往敌不过政治考虑。
- 又逍2024-03-23 18:53:51黑龙江
作者文笔甚好,用词典雅而不高深,对很多史实和观点的处理旁证博引,参考了很多名家的成果进行叙事。可惜缺点也正在于此,抒情和考证混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割裂,而且叙事上时间线索和事件线索反复交叠,看得人总要翻前面的章节才能接得上。总体而言可看但不如《纸上谈兵》处理的更好。
- 冷千山2024-10-04 11:52:38湖南
读的酣畅淋漓
- BadralDine2024-04-25 08:46:13上海
扫盲,为我们中年男人在酒桌上提供了一份可靠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