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弃长安》(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最新力作,虞云国、许纪霖、刘擎、张宏杰、周濂、郭建龙倾情推荐) 张明扬【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微澜的水
    微澜的水2022-05-07 16:10:33

    太注意文学性,缺乏史学作品应有的逻辑和条理,部分结论下得过于轻佻。

  • Dear Jane
    Dear Jane2024-03-25 22:00:53四川

    我读过的写安史之乱最好的书

  • 北城
    北城2022-08-14 07:40:28

    平平无奇的一本书。基本上把安史之乱这一段历史交代清楚了。期间穿插了一些诗人的个人经历。看得出来作者原意是想,展现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相互交织的历史感。但限于平平无奇的文笔、略显杂乱的文章脉络。让读者难以激起心中的共鸣。但也算是一本合格的通俗历史读物吧。

  • 变身斯嘉丽
    变身斯嘉丽2024-03-09 23:07:52北京

    看了这本书,对《长安三万里》的认识仿佛又深了一层,这段历史读起来真让人唏嘘不已。

  • 锦翼
    锦翼2022-08-06 18:21:28

    弃长安:大唐群星陨落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都在长安的攻守之间,命运的轨迹在政治强大的引力下变换轨迹。

  • 撒呓挣
    撒呓挣2022-04-03 13:36:22

    作为通俗历史读物,本书水准不错。虽说许多安史之乱背后的复杂微妙难得明证,张明扬倒也能自圆其说——李隆基希望效法李世民,成为凌驾四夷君长之上的“天可汗”或内亚之主,但正如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所言,“对外过度扩张所耗费的资源超过了因此产生的潜在收益”,“内轻外重”的畸形军事体制也应运而生,最终由皇帝、宰相、边将和诗人组成的盛世军功名利链将反噬盛世;另一方面,天宝后期,倦政的李隆基试图在超脱于日常政治与掌控核心权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加上韬光养晦的太子李亨,构成彼此牵制的三角关系,李隆基则大行帝王操纵之术,坐收制衡之利,怎料最终局面滑向失控。杨国忠反复“预言”安禄山必反落入了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巢穴,安禄山对于太子接班的惶恐,干脆赌上一把,竟给了李亨夺权的良机

  • 鸟枪换炮
    鸟枪换炮2022-03-30 20:56:31

    很好看。以长安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了安禄山之乱的一些基本史实和几个名人的经历事迹。编排有度的材料组织和流畅的叙事文笔都支持一气读完。对陈寅恪黄永年仇鹿鸣等学者的深层见解有简要提及但没有深度纠缠。不是深入的专著,但作为历史普及读物则恰到好处。

  • 陆琉
    陆琉2024-07-21 22:12:13内蒙古

    疑心深重的君王、满腹权谋的丞相、盲目逐利的诗人,都比不上以死拒敌的张巡和颜杲卿。

  • Fal Conde
    Fal Conde2023-03-21 22:25:39上海

    藩镇割据的出现和河西技术“生命线”的丢失是安史之乱给唐帝国带来的最深远结果。前者让本来就高度集中于关中的“山东士族”们彻底成了无根之萍,加快了门阀和贵族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后者让长安朝廷再也无法维系自4世纪以来持续的军事和技术优势;两者叠加之下,李唐的肉食者被迫走上了“汉化”的最后进程,从一个审美华丽、外向、与传统王朝叙事/审美差异较大的“世界帝国”,蜕变成了一个排斥胡人、内敛、符合儒士理想和审美取向的“中原王朝”。像天宝年间帝国宫廷就是否让安禄山和哥舒翰这些统领边军的胡人将帅入朝为相这类话题,在“日落九世纪”的牛李党争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 流惜子
    流惜子2022-04-30 21:48:55

    太冷静客观就产生了疏离,再加上常见的轻浮行文和时常插入的当代人事,共同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缺乏历史感,这对当下大行其道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而言近乎致命。即使作者有时意识到这样的后果而稍加抒情,也不过是虚无缥缈,过眼即逝。与近年来的几部优秀非虚构写作相比,差距甚大。

  • 王紫
    王紫2023-05-25 00:15:19江苏

    23-15:我这个打分可能有点刻薄了,但较高的期望之下过于平淡无奇,所以感觉无法给到四星。主要还是在写安史之乱的政治军事主题,而不是乱离之下的人物,主要观点无非来自于几本学术经典(恰巧我看过不少),比如单论永王叛乱,《危机与重构》的学术分析让人感到精彩,而本书直接把结论摆上来,感觉就寡淡的很。通俗历史的另一魅力在于与历史人物共情,可以更好地营造沉浸感,本书在写人方面较欠缺,只是一系列熟悉的名字一字排开,并不能让人入戏。还不如选杜甫一个人为主视角,来写整个时代动荡呢。另外,一些不必要的长句影响阅读,一些对西方文史的引用让人出戏(不是反对比附欧美,但有些引用就是感觉不搭)。优点是读起来倒不困难,平铺直叙为主,很快能看完,诗文引用丰富,笔法客观冷静。

  • 杨子青
    杨子青2024-07-27 12:58:31北京

    在辗转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期间,多少人从自己的欲望或无奈出发往前走并最终被命运的洪流吞噬,牵连无数普通士卒百姓,折腾这么一场,什么都没有变得更好、也无人得其所求,到最后不过是狼狈寥落的人死灯灭,“百年世事不胜悲”。 而恰如后记中作者的自述,本书不是以“所谓诙谐的现代语言复述历史”的写法,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惊叹于作者的博闻广记与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能力,逻辑性强的同时兼顾故事性。同时,作者对于其中人物毫不掩饰的情绪表露也非常动人,阅读过程中我也不禁数度哽咽——尽管上位者再如何“作”,白白折损无数英才,但仍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多么光彩夺目的时代。“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可叹!

  • 是ida呀
    是ida呀2024-04-09 13:11:15陕西

    当故事看是挺有意思的。 书中有个错误的地方过于离谱,玉真公主不是李隆基的女儿啊! 《回到长安》的章节里面:“最让李隆基晚年大慰的有两件事。一是有不少信赖亲近的旧人随侍左右:高力士、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

  • 努力看书的Kayi
    努力看书的Kayi2024-04-01 09:02:11北京

    作者对历史的解读和剖析功力稍欠,但还是感谢作者将这段历史用易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君臣、父子,忠义、私利,这其间人性的多面与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人选择舍生取义,也有人为一己之私选择见死不救。家国百姓,往往敌不过政治考虑。

  • 又逍
    又逍2024-03-23 18:53:51黑龙江

    作者文笔甚好,用词典雅而不高深,对很多史实和观点的处理旁证博引,参考了很多名家的成果进行叙事。可惜缺点也正在于此,抒情和考证混合在一起,显得十分割裂,而且叙事上时间线索和事件线索反复交叠,看得人总要翻前面的章节才能接得上。总体而言可看但不如《纸上谈兵》处理的更好。

  • BadralDine
    BadralDine2024-04-25 08:46:13上海

    扫盲,为我们中年男人在酒桌上提供了一份可靠的谈资。

  • 校书郎公子熙
    校书郎公子熙2024-05-02 22:24:05河北

    安史之乱的作品突然多了起来,本书绝对可以在其中排名前列。作者并非简单地以目录中八人的经历串联历史,也深入剖析事件背后潜藏的政治因素。从作者选择的八人经历来看,最终将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指向了同一个点,那就是皇帝。玄宗老迈昏聩,肃宗志大才疏,从弃长安到回长安,只间隔了一年多的时间,却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安史之乱持续七年有余,有多次机会可以提前终结,但上层昏招频出总是错失好局,可惜忠臣良将捐躯赴难,可怜天下苍生再遭涂炭,让人心中无比愤恨。另一个视角再看诗人们的际遇,为求功名不惜折节,怀才不遇的背后也可能是真的名不副实。弃长安,不仅断送了政治上的盛唐,也终结了文学上的盛唐,在作者通俗、细腻的笔墨之下,更增添了几分“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 不許說我!
    不許說我!2024-05-27 02:07:04北京

    很好看,乘着《长安三万里》的风读完的这部作品,给安史之乱这段历史做了很好的解读,视角独特、非常流畅,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比喻也都很新颖,比如给李白赋予“无脚鸟”的称号,与马伯庸的梦幻联动,证明作者灵动的写作方式。关于这段历史,读过之后满是感慨,长安远矣、繁华落尽!

  • 碧纱窗影下
    碧纱窗影下2024-05-28 00:14:54北京

    又了解了一遍~看剧看电影看纪录片都不如看书更深刻~

  • momo
    momo2024-07-23 16:34:42上海

    很精彩易读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