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王小差🐺
    王小差🐺2021-08-22 22:35:58

    本书讲述了英、美、苏、德四个大国,在1940~1941年波谲云诡的国际外交局势中的选择,最终左右了战争的走向,塑造了冷战的格局,使得1941年成为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年,其激起的涟漪影响至今。本书的写作结构非常巧妙,单数章节以苏德为线索,两国先是貌合神离的结盟,再大打出手;双数章节以英美为线索,英国苦苦支撑,美国总统与国会博弈争取早日参战。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在1941年前后的选择都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风险,有的来自盲目自信的主观判断,有的自来对客观现实的随波逐流。在全体人类的命运面前,形态之争和种族之辩都是渺小的。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这台不可战胜的战争机器和美国近乎无穷无尽的战争资源之间,结成了以前不可能出现的同盟,在纳粹铁蹄笼罩下的阴影中,先是曙光初现,继之逐渐明朗,最终阳光普照。

  • 德尔斐的初秋
    德尔斐的初秋2021-08-17 10:17:46

    贴一下当时读完以后的小学生心情:1941这本书真的很好看,可以搭配阅读的有威廉夏伊勒的、格罗斯曼的、1945年的六个月、亢奋战、纳粹猎人这些书,第一次感受到了主题阅读的乐趣

  • 小包子
    小包子2021-08-24 14:26:52

    1941年的谜局,当1940年丘吉尔在下院宣讲"我们将战斗到底...用尽所有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时冥冥之中似已有暗示。一边德意日,一边英美苏,错综小复杂组队斗兵斗械斗装甲斗心机。这局怎么打才能确保己方必胜无失。这本书就是细腻白描了二战迷雾重重的1941年,视角比较中立,远镜头来回慢慢扫拍2边主要人物和情况。内容很细节,文本简洁利索。阅,准备接着看主讲丘吉尔的那本《至暗时刻》,看那只“讨厌的小鸡怎么做到(法国战败后)不被扭断脖子”还赢到终局的。

  • 校书郎公子熙
    校书郎公子熙2021-09-09 23:01:58

    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详细地叙述了1941年美英苏德四国之间的关键事件。1941年是二战史中最为重要的年份之一,孤傲自负的希特勒挟往日大胜之威,狂妄地将战火烧向了苏联与美国,同时实施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原本孤立无援的英国收获了两大强援,被压迫地区的人民奋起反抗。自此,战争的走向完全逆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本书篇幅适中,作者用简短犀利的语言讲述各国之间的政治纷争、外交博弈与军事冲突,将主要历史人物的突出性格完美呈现出来。书中提及的一些书目大多已引进出版,可以作延伸阅读。

  • 小糊涂神
    小糊涂神2021-09-12 13:07:15

    1941的意义何在?貌似与1940一样,也是盟国败多胜少的一年。然而,对于元首来说,这是开始犯错的一年;对于领袖来说,这是开始反省的一年;对于总统来说,这是潜龙勿用的一年;对于首相来说,这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年!(就像一个害怕被拒绝的求婚者一样,好难啊。)事实上,德国真正意义上走向失败是在这年年末于莫斯科城下受阻和珍珠港事变促使美国加入战争之时。纵观全书,正是领导人物的关键转变,才为年终的变局奠定了基础。本书虽然写的是事,但我觉得更重要的在于写人,君不见,大疯子也有逻辑自洽,他对负面趋势并非视而不见,而是恰恰心知肚明,但一贯依赖于先发制人、以攻代守的“一招鲜”不灵之后,就后继乏力了。“恃才傲物之人”能否翦除自已的心魔,打破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是本书有待各位书友去发掘的内容。

  • Rinna芮娜
    Rinna芮娜2021-08-24 07:22:32

    我从未想到读这类书能让自己如此的欢乐!它不仅仅是好读,内容也很丰富!全书将1939-1941年这段期间重点描写了德、苏、英、美与二战历史的关系。更打动我的是希特勒与斯大林相似的性格与事件分析,还有英美两国的罗斯福与丘吉尔的互动,作者将一个个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错的,原来德国战败的1941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书中提到熟悉的威廉夏伊勒,我也想安排读起来了!此外,里面还提及到了一些书,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总之,这本书无论是从横向或纵向的描述都非常的引人入胜,让人无法停下来!

  • 吴情
    吴情2021-08-19 18:36:06

    1941年是纳粹的巅峰时刻。英吉利在苟延残喘,而法兰西已经亡国,欧洲大陆要么在其统治之下,要么生活在即将被统治的阴影中。然而,高兴、自信过了头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犯下了几个重要的错误,让巅峰成为下坡路的开始。

  • para
    para2021-08-23 09:39:48

    对第三帝国有过系统了解后,《1941:德国走向失败的那一年》正如标题所言,是对1941年二战舞台的集中呈现。本书一方面从宏观着手,按照时间的纵向发展描述了同盟国中美英合作、及美英苏联手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从微观着眼,平行对比了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的性格及在各自统治中的表现。无论是从希特勒发动西线和东线战争的形势发展,还是希特勒本人独断多疑的个性导致的决策失误,1941年成为第三帝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二战作为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可从方方面面进行剖析与解读。安德鲁•纳戈尔斯基选取了1941这一重要年份,大量运用各类文献史料及专著,不仅揭示了纳粹德国不可挽回的失败的原因,也为战后的犹太人大屠杀、欧洲分裂和冷战打响买下了伏笔。正如乔恩•米查姆所说,“这一年不仅决定了二战的结局,还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 宝木笑
    宝木笑2021-08-25 09:45:34

    “盛极而衰”并不足以解释1941,纳戈尔斯基的视角值得我们注意,这种视角也足以提升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这是一个全面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到1941年第三帝国取得了几乎所有二战中的重大胜果,而1941年又为其埋下所有覆灭的伏笔。如德国“开始与全世界为敌”,它开启“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支持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对美宣战,不仅正式启动规模化屠杀犹太人行动,且开始对苏联战俘和其他新征服领土上的民众进行大规模屠杀……1940年6月28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人生中唯一一次进入巴黎,在短短3个小时的逗留中,他驻足于拿破仑墓前,柏林记者赫斯回忆道:“他(希特勒)看起来陷入了沉思,他双臂交叉,嘴里不知道在嘟囔些什么,并摇了一两次头……他凝视着拿破仑的墓碑说:‘我亲爱的拿破仑,他们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带泥巴味的大熊
    带泥巴味的大熊2021-08-25 15:01:02

    又是文笔流畅的流水账。

  • 丸子
    丸子2021-09-01 21:42:45

    这本书非常好读!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是作者通过采访参加过1941年战斗的苏联和德国老兵,并翻阅大量文献而写成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二战的亲历者,所以他从小对二战的故事耳濡目染。) 主要讲的是希特勒在1941年,是如何把第三帝国的政治优势挥霍殆尽,最终导致纳粹德国的毁灭,并影响到了后面几十年的世界格局。 之前看过好几本关于第三帝国的书,这本书的角度感觉还是比较独特的,作者在书中强调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比较注重关键的时刻、行动和决策。 虽然全书的节奏很快,但是读起来真的很流畅!

  • wakandawula
    wakandawula2022-03-26 15:56:46

    偏见之作,越往后越难坚持毒下去,作者满满的恶意,格局很低很猥琐

  • 大海冷牛
    大海冷牛2022-02-17 21:53:16

    希特勒与斯大林的博弈 丘吉尔罗斯福的“选择”(选无可选)人心不足蛇吞象 野心欲望蒙蔽了理智。难对付的小鸡,拧不断的脖子!

  • 飞行鱼
    飞行鱼2022-03-15 12:48:16

    精彩之作,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 Gorbachev
    Gorbachev2022-01-27 12:21:31

    4.3 1. 没搞不过人家斯大林就是没搞过嘛,知道您输人不输嘴,但在这里再怎么揶揄也没用,当然誓死嘴硬是您不可剥夺的权力; 2. 双方是各取所需,长篇累牍写得还以为英国人牛逼到只靠美国人就吞掉几百万德军; 3. 译者水平挺好但可能历史方面还欠点火候. 似勘误: 1. P64 Para3 Line7 “大岛裕志”(Oshima Hiroshi)通常译为“大岛浩”; 2. P73 Para2 Line5 “东线外国军”应为“东线外军处”,参见《慕尼黑的清真寺》; 3. P76 Para3 Line6 “科勒” 4. P77 Para4 Line4 “警卫队”? 5. P81 Para3 Line4 “奥斯特鲁夫”与后面的原文对不上; 6. P82 Para3 Line4 将军向上校“汇报”?

  • Cwarim21
    Cwarim212022-01-24 13:36:55

    生动诠释了为什么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1941年的政治博弈中元首和慈宗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两个臭棋篓子,幸好慈宗醒悟的比较快,对手下也肯放权,才避免了最终的失败。相比之下仁宗和首相就成熟多了,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仁宗,没他的斡旋和有力支持,二战的结果很可能发生转变。从军事角度来说元首跟凯申公还是挺像的,都是出身行伍,对自己的军事水平谜之自信,不熟悉战场情况却喜欢远程微操,一通瞎指挥导致战争走势发生逆转,最终导致失国。

  • 欧式几何
    欧式几何2022-01-25 00:55:23

    条理清晰地把各类史料拼成一副色彩浓烈、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 雪深蓝
    雪深蓝2021-12-21 15:45:05

    整体架构:苏VS德+英美合作,循时序交错推进,重点写各国高层的政治角力。在德国对苏动员上,“东方”最能唤醒对苏联的敌视(一战不堪记忆)与蔑视(“沙皇的农奴”),而在英美那里,这种基于想象的“东方”则令其无视中国抗击日本的巨大牺牲,或者说,那场战争于他们而言,在二战早期是根本不存在的。

  • 烟斗客甲
    烟斗客甲2021-10-26 13:55:57

    1940年6月28日希特勒到巴黎仅停留3小时,后来说不庆祝因为还没取得最终胜利;他担心三个人:丘吉尔、斯大林和罗斯福;1941年他成为疯狂的怪物,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对自己绝对自信的判断导致内在逻辑混乱;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父亲都是喜欢体罚孩子的,他们的青年时代都愤懑,一旦掌权后都排斥异己;唯一的欧洲盟友是英国,意大利算半个,而法国是敌人,因此希特勒反复想与英国进行交易;1939年11月苏军进攻芬兰遇到抵抗,让希特勒更加看轻苏军战力,而苏军内部4万人大清洗导致实力下滑也加码了希特勒的信心;希特勒想击败苏联的逻辑在于:1、让英国死心;2、日本可以对抗美国没有后顾之忧;3、实现统一欧洲的美梦;希特勒是越反对越想去打,斯大林是越说要来打越不相信会来打;1941年1月戈培尔吹捧美国优先是美国精神;

  • X阅读2010
    X阅读20102021-10-26 21:11:58

    很一般,是我读过最平庸的一本甲骨文的书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