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四万万顾客》(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柴米油盐酱醋茶,西方广告大亨传授的老上海生意经。后浪出品)卡尔·克劳【文字版_PDF电子书_下载】
- 叶酱2022-09-08 18:48:47上海
来看看100多年前上海的广告代理公司是怎么营销的
- 后浪2022-04-30 09:21:45
负有盛名的“外国人看中国”著述之一,老上海广告大亨卡尔·克劳以别有价值的商业思维和记者独有的敏锐眼光,洞悉了纷纭商品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林林总总。透过民国的市井街巷、柴米油盐,窥见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和与今相通的人性。
- 毒妇脸少女心。2022-04-17 14:52:10
太好玩了!短短二十章, 篇篇都精彩。民国四万万顾客被浓缩成一个庞大却精准的目标客户群,来自市井街巷的人与物往往带着未脱的烟火气,并非软缎绣花的民国往事,转换下视角往往更真切更可爱。揭开早期神秘的中国市场,感觉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融合在幽默而生动的洞见之下,不失为一种入骨的呈现(腰封果然一语道破,这些都是与今相通的人性
- 喜喜2022-07-25 14:23:36
《四万万顾客》描述了解放前的生意模式,《十亿消费者》(已被禁)记录了改开后的各类重大商业事件。两本书对比看非常有意思,甚至从现在看来很多国人信奉的模式仍然没有改变。克劳的文笔风趣幽默,翻译的也很好,尤其是最后他从上海亲自去山东枣庄斡旋土匪绑票案的故事更让人印象深刻。
- 十点翻篇儿2024-09-07 20:03:52上海
20世纪初,上海的广告业就已经风生水起了。这其中的广告画、月份牌、摩登女郎等极具时代商业设计特色的衍生元素,至今还常常被现代商业品牌参考甚至复刻,背后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和在中国做生意的思维方式,仍未过时。本书作者是在中国生活了25年的“中国通”,创办20世纪上半叶上海四大外资广告企业之一。以外国人的视角、记者的眼光,看20世纪中国的商业广告、营销推广。丰富的案例及对国人顾客心理模式、生活理念、处事文化的精准研究,洞悉了纷纭商品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林林总总,一窥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风土文化,在当时向外国人澄清了对中国的种种误解。
- Riesling2023-01-17 16:22:41浙江
100年前的上海,一个美国4A广告人眼中的国民性和中国市场,充满幽默的洞见。
- 粟冰箱2022-05-16 19:04:21
百年前一位外国广告商眼里的中国人,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精准的观察,挺有趣的,有些放在今天看也不过时。那个在汉口外国租界办报的新闻工作者,为了保住脑袋在英国公司买人寿保险,被当局抓了就说自己被杀头会得罪英国国王,真的莫名好笑……
- 国王KING2022-08-02 22:04:12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很有趣的角度。
- 喜儿喂鸭正经地2022-07-17 06:58:57
20世纪的广告公司做广告没有strategy吗?为什么每次都要执行了才发现target不吃这套?客户:赔钱!
- 后浪文学2022-04-26 10:43:52
随意翻开一页,处处都是生动和充满人情味的老上海图景。不同于书写中国的其他图书,卡尔·克劳从广告商人的角度进行细致的人类观察,100年前的中国人和我们的距离从来都不远~
- danyboy2024-09-28 13:04:32北京
商人的视角更不一样,可以说完全不同。不像传教士、学者那样,还需要解释一番,表达一番。商人眼里都是市场上的客户,于是30年代的城市市井生活、普通市民,感觉和今天没什么区别
- 仪岚2022-04-05 17:31:10
作为广告商的克劳,既能与淳朴的中国人打成一片,也能保持一个局外人的冷静思考。在世事动荡之际扎进中国这片土地,以人类学家般的机敏,富有人情味的考察,总结出一套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和消费心理。 对牌子执着、对实用之物的斟酌、对推销的态度、以及种种迷惑消费行为,时至今日依然可在商场中看到。从四万万到十四万万,作为顾客的中国人依然以其特有的“消费哲学”,逍遥地游于世界经济的大潮中。
- 羊角麦2022-03-30 16:25:07
一本读起来令人捧腹,又让人深思的书。百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又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 Nelly.L2022-03-26 22:57:37
广告人/媒体人/中国通卡尔·克劳的这一系列散文妙趣横生,对中国消费者心理以及中国人的性格做出了许多有意思的判断。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大机构中决策皆由集体做出,这是因为中国人不习惯做决定、担责任;中国人会严格区分抽象真实和具象真实,关于事实和数据他们知无不言,但对观念和意见就不那么乐意分享了。
- 阿正2022-03-26 20:01:16
在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本以为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会很压抑。因为那个年代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压抑。 但这本书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是一本会让你哈哈大笑的书籍。 作者幽默且富有温情的笔触,笔下的文字皆源于内心对中国人的喜爱。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唯一不变的是刻印在骨子里的记忆。
- 麒麟2022-03-30 15:21:46
居然真的出版了?!这书!不容易啊!等了这么多年!卡尔·克劳避开了刻板印象书写方式和自以为是的西方优越感,字里行间充满对中国和对中国人的热爱。透过克劳笔下民国的市井街巷、柴米油盐,我们得以窥见习以为常的文化和与今相通的人性。
- 磬夏2022-03-30 22:58:46
民国时期的经济环境居然已经如此丰富多彩了,什么商业竞争之类的应有尽有。在克劳对于中国人的一些总结的确实一针见血,像要面子这种,不愧是在中国生活这么久的人。整体写作风格偏幽默,虽然实际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克劳所描写的那么乐观,但在当时已经算超前的了。
- 中野独人2022-04-05 14:59:34
一百年前对中国人的观察今天看来还是那么精准,感慨作者目光之毒辣,感叹当日上海之繁华。
- 宋希於2022-03-28 11:14:47
卡尔·克劳的记述详实生动,如在眼前。
- 陆钓雪de飘飘2022-03-27 12:26:34
尽管许多中国人目不识丁,却丝毫不妨碍他们享受优秀的文学作品。职业说书人到处都有,他的节目单丰富多样。其中一些是流动说书人,他们会在任何一个能把人聚集起来的街角开张,赚得足够多的铜板来维持生计。境遇较好的则是被请到运河游船上,每名乘客都按照老规矩给说书人一个铜板。哪怕听不懂一句中文,你也能看出这些吟游诗人的才能。夸张到恰到好处的手势,抑扬顿挫的声音,戏剧化的停顿,偶尔亮嗓子唱一两句,全神贯注的观众,这一切都在表明,他的叙事,用任何语言说出来都是艺术。他会用古代神话传说、著名战役和古典名著吸引听众几个小时。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保姆,都会凭借这种得体而含蓄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爱情故事铭记在心。如此一来,许多不会读写的人对中国文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