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养蜂人之死》(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拉斯·古斯塔夫松,享誉欧美的存在主义小说代表作,患癌症的养蜂人:在疼痛之下,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索)拉斯•古斯塔夫松【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宝王白奖评委
    宝王白奖评委2021-03-07 18:08:03

    在法国《理想藏书》北欧文学部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赫然写道,当代瑞典最杰出的小说家对死亡的思考,看完小说,我觉得,这段介绍中要拿掉“瑞典”两字,作为一本存在主义小说,小说通过三本笔记勾勒了一个凡人的各种死亡,婚姻的死亡,爱情的死亡,童年的死亡,事业的死亡,最终是肉体的死亡,全书以一种隐喻式的语言叙述,可以让读者根据自身的状况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总之是一部需要反复重读的经典小说。

  • 海蛇
    海蛇2021-03-29 13:34:56

    在火车上的5个小时里读完,一部1975年的作品。但其中耀眼的先锋性依然能产生震撼——它就像是摇动的手风琴——折皱里充满了人文与思考(他们破碎,他们散漫,他们跳跃),而那些被拉开的位置上充满了事无巨细的生活。 只是贯穿其间的,是感受,是言语,是一种可能会走向“忠实”的记录。 我们当然在乎其中的疼痛,只是在某一个展开的时刻,终归会永久的忘记它。

  • 进击的葫芦
    进击的葫芦2021-05-27 22:17:28

    翻译比较糟糕,以至于我读完后什么感觉也没有,根本弄不清作品表达了什么。

  • 懋
    2021-03-21 11:47:52

    【2021037】3.5 疼痛与死亡,自然景观持久重复。笔记里的碎碎念和漂流,谜团一样的对话,真的没有出路,“疼痛”与“我”同场。“母亲般的黑暗”太少了,多的是压迫、强力、吞噬的暗。

  • KEY-可以文化
    KEY-可以文化2021-03-29 14:05:53

    养蜂人维斯汀和我们一样,都不愿被病痛所支配、折磨,他也并没有表现得像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抗癌事迹的主角那样意志坚强、不屈不挠,他只是单纯、直接地表达出了感受疼痛时的所思所想,这样反而会让人更加有代入感。疼痛难道只有消极的含义吗?某种程度上,疼痛或许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证明。

  • ripple
    ripple2022-04-04 17:19:09

    读这种译本什么感觉呢?你得依靠惯性,就像把一句话里几个字调换位置,依靠惯性我们还是能读懂...条件是得“远观”,走马观花,才能偶遇“花”——用迷之阅读步调来偶遇谜底

  • 🧀
    🧀2021-07-04 08:06:29

    这本书最好看的部分是封面…

  • 阿晓
    阿晓2021-05-25 23:03:53

    这糟糕的翻译。

  • 陆钓雪de飘飘
    陆钓雪de飘飘2021-04-13 13:28:19

    M有一种滑稽的性格:她喜欢就一些小事撒谎。从没有大的欺骗——要是多想,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能在大事上蒙住她的位置。她只在小事上撒谎。她可能会说,自己跑到加姆勒比购物了,其实是去了法格什塔。可能她说自己孤独地织了一晚上的布,其实明显能看出,她给草莓田除了草。我对此绞尽脑汁,直到得出这么个结论,其实非常简单:通过这些小谎,她制造了一个自由领域。虽说这里头没什么实际意味,但这么做自然让我感到不安,因为不知她去了哪家店;这么做给了她一点控制了我的感觉。如此形成一个她能独断的领域。这事儿显示出的并非她有什么糟糕性格,而只是我在不自觉中一定和她保持了一段可怕的距离。是什么让我不愿和人有关联?因为我不希望让他们以某种方式控制我。可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控制我!“孤独”是不可能的事,“我”这个字眼是语言里的空白点

  • 珍妮的肖像🦤
    珍妮的肖像🦤2021-04-14 11:20:18

    蜂群,一只蜜蜂与人类社会,人类个体的命运,于宇宙下望,只是具有象征类同的生物样本。养蜂人收到绝症通知,病痛来袭,从前的惯性秩序被打断。回忆梦呓潜意识超载的碎片,绞起宇宙瞳仁球形灵魂里的黑暗。在现实与虚构里亲密与缺失,“用谜语来解释谜语”。以孤独来感知的,以疼痛来感知,以已被宣决的死亡来感知。以已知的无意义来反抗,以不堪忍受来反抗,以细碎的始终希望来反抗。

  • 把噗
    把噗2021-04-11 11:12:58

    这本书让我忧伤了一段时间。

  • Sheryl
    Sheryl2021-03-31 10:37:17

    写作形式有趣,主角极端的自我却让人感到不适。译后记的中文读起来很正常,正文却充斥着“想法是,比如一张纸上的图形可代表它自身以外的别的”“这事儿显示出的并非她有什么糟糕性格”等谜之行文,不知是否在尽力复制原文的用词和语调,然而若原书如此,实令人大倒胃口。

  • 百年孤读
    百年孤读2021-05-02 20:58:59

    1.“我”是被某种力量聚集为一体并被有序安排的存在,疼痛则是衡量这种力量的精确尺度。 2.疼痛,以野兽般猛烈的自我攻击,让“我”感知到身体是优先的和戏剧化的事实。疼痛,把“我”拉回童年般孤独的,自我中心式的的孤岛状态,感知和思维的神经系统被古怪难解的谜语所肢解,如同一片被爆破后撕裂的钢筋的丛林,却又留下另一种锐利的结晶体包裹层在闪耀,在尖叫。 3.疼痛,既是哲学,也是艺术的打火石。

  • justafeelingɞ
    justafeelingɞ2024-10-06 21:31:52福建

    读了80页,翻译水平真的有够抽象,时常让我怀疑自己的母语是否为中文😅 (更新) 全篇只记住了这句口号:“我们重新开始,我们绝不放弃”……

  • 那里
    那里2021-04-18 00:46:38

    当我们重新开始。我们永不放弃。重复了若干遍,我仍然没体会到其中可能存在,蕴含的力量,反而觉得异常空洞。 我可能共情力还不够,不能理解作者在痛苦中的长篇大论,那些来自疾病,来自痛苦的隐隐的威胁。可能是天性使然,谁乐意悉心处地去体验惘惘未知的疾病和痛苦呢?最好不要过度解读。 我们总在不停地幻想着——可以在任何时候,在那些激发、刺激你转变的时候,一部电影(里的台词),一首歌(的一小段旋律),一首诗(中间的几句),这些抽象么?好吧,那么再具体些,发生在你周边、或朋友的一件小事——或许我们可以随之改变,或许我们可以和现在不一样,现在虽然也没什么不好,可是改变一下会不会更好呢?要不再干脆些: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无解,因为不存在幻想之后的结果,此路不通。

  • 路魆
    路魆2021-06-03 11:41:51

    读的过程不断想起《人类出现于全新世》,同样是病中之人于自然中的冥思遐想,这本普通到难以置信。

  • 周書嶼Pcs
    周書嶼Pcs2022-11-25 09:44:17山东

    在图书馆一个小时读毕。看得出来作者有功力,有野心,很有几处的描写都非常不错。但是看完似乎没什么余波,仿佛一块石头直直地沉入湖底,稍显乏味。小说中的哲学思考说得不明不白、十分含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另外能感受到古斯塔夫松明显的自恋情结,译后记中译者的夹带私货也让我对这本小说整体印象大打折扣。最后只能说,古斯没得诺奖是有原因的。

  • 鳜膛弃
    鳜膛弃2021-05-05 09:38:55

    诗人写小说其实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只是很多写诗的人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 陆支羽
    陆支羽2022-10-19 18:10:34北京

    3.0。1.单独的一只蜜蜂如同发条上的一只螺母或螺丝一样没有个性。2.生活没什么真正的出路。人只能带着聪明和狡猾延迟决定。这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出口那儿只有死亡。3.我整个的成人生活都有一种置身于外的感觉。我在根本上是不合群的,虽然我交税。4.这单调而含混不清的饥饿,这种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醒着或睡着的瞬间,追逐着我们的,某样东西缺失了的感觉。5.我认为灵魂是球形的。那里,翻滚着肥皂泡的感性和意识像旋涡一样旋转,并持续变换颜色。深处是一份母亲般的黑暗。

  • 吃饭,睡觉
    吃饭,睡觉2021-04-01 07:02:44

    如果我是维斯朗,当身体出现罹患癌症的征兆——或者说直观感受到已经癌症晚期,死期不远——我会去医院检查吗?检查之后又会不会看诊断报告?或者也将它直接扔进火里。 一只小蜜蜂,终日在花间徘徊,采得百花粉……可能等不到百花成蜜,意外被蜂巢巢框压扁,其他蜜蜂会将它们拖出去,当然,首先会取下花粉。我们每一个个体就像一只只小蜜蜂,集聚在一起的我们就像是一个蜜蜂族群——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是悲观主义者。 在木心看来,悲观主义是透观主义。看透了骨子里的悲,而由此生发出来的透彻理性。这是对人生来说的。而对生活本身来说,我们需要感性,贴近大自然的,敏感细微地去观察,去感受,去感动。哪怕明了不久将离开人世。

评论来自豆瓣,评论内容仅为网友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