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从克莱因的视角看心理能力》陈举【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从克莱因的视角看心理能力》封面图片
书名: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
作者:陈举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出版日期:2023-5
页数:280
ISBN:9787559667205
8.1
豆瓣短评

当当正版

淘宝购买

京东图书

全网资源

内容简介:

— 什么样的母婴关系会养育出偏执、、有躁郁倾向的孩子?

—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又为什么会抑郁?

— 对客体的选择有无意识层面的动机吗,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朋友、伴侣和工作?

— 为什么有时候对方什么都没说,却能在我们心里诱发出相应的反应?

— 无法拥有稳定的情感关系、不容分说的破坏欲、不由自主地通过贬低去操控他人、在本该发挥的时候总是错失良机、不会生气的老好人,它们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心理困境?

“成人在生命后期每次经历哀伤时,童年早期的哀悼就会重来一遍。”生命早期的情感和记忆,我们未必能记得,但它们奠定了我们各项心理能力的基础,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模式去回应焦虑、丧失、分离,如何处理我们的爱与恨,是否具备自发的良知、恰当的攻击性,能否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从而拥有同理心,等等。

与众多心理学家不同的是,克莱因认为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自我,尽管这时候的自我并不成熟,但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幻想,将各种好与坏的体验转化为思考:吮吸乳汁变成了拥有富足的生命之源,饥饿变成了有待消灭的残害自己的敌人。婴儿的内心世界非但不是宁静的,还充满了爱与恨的此起彼伏,自我就在这样的爱恨冲突中开始发展了。母亲作为我们生命中的个重要客体,她对爱与恨的回应与容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自我整合的发展。

透过克莱因的眼睛,我们得以理解本能的情感与冲动,看到让我们羞愧的情绪有存在的必要和积极的一面,也看到我们能够通过整合爱恨冲突,实现更好的心理能力和更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

陈举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2017年起,从事成人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曾跟随当代克莱因学派著名学者罗伯特·卡佩尔(Robert Caper)和卡伦·普罗纳(Karen Proner)等人学习,主要受训方向为心理动力学和克莱因学派精神分析。参与翻译《新克莱因辞典》。

目  录:

导 言 在争议中前进的婴儿理论 / 001

婴儿的爱恨与思考 / 003

在争议中前进的理论生涯 / 011

章 婴儿在思考 / 021

关于爱恨的炽热幻想 / 026

必要的分裂 / 030

可怕的攻击性 / 040

怀抱婴儿的母亲 / 046

第二章 向内看焦虑 / 055

无意识中的内心现实 / 060

“我”还在不在? / 069

潜在的焦虑 / 079

信任的能力 / 085

第三章 内疚与爱的危机 / 089

初的丧失与哀悼 / 093

重新信任所爱之人 / 102

生产与哀悼 / 109

爱与恨的交流 / 118

第四章 自发的良知 / 123

与恶为邻 / 128

道德能力的闪现 / 134

从攻击到创造 / 141

内疚的能力 / 145

第五章 嫉羡与感恩 / 155

生而缺失 / 161

无法享受和进食的人 / 165

逃离嫉羡 / 173

感恩爱的来源 / 179

第六章 导向他人内心的自己 / 185

我们内心的“绿野仙踪” / 192

“丢失”的情感 / 200

从他人身上“回归” / 210

第七章 两性能力 / 225

男孩的焦虑:联合敌对 / 233

女孩的焦虑:内在的完整性 / 242

性欲的错觉 / 248

附 录 克莱因一生中的几个瞬间 / 257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