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夏勒
乔治·夏勒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探险家、自然保护主义者和作家。他的足迹踏遍了全世界:从中非丛林的大猩猩到塞伦盖蒂草原的狮子,从喜马拉雅的雪豹到巴西丛林的美洲虎。他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是开创者之一,留下了无数的“第一个”。19岁到82岁从未停歇。中国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他说:我已把自己种在中国。
词条内容:
乔治·夏勒(George Beals Schaller,1933年--)一直致力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在非洲、亚洲、南美洲都开展过动物学研究,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三位最杰出的野生动物研究学者之一。现任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学会(前身是纽约动物学会)的负责人,他是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工作的西方科学家。
乔治·夏勒1933年出生在德国柏林,十几岁时搬到美国密苏里居住。他小时候住在德国,从小就一直喜欢在附近的森林里闲逛,看植物,看鸟。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观察大自然能养活自己。后来他上了阿拉斯加大学,并在那里给一个野生动物实验室干活儿,跟着研究生出了几次野外后,夏勒意识到,“这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1952年,他开始参加野外科考。
1956年,刚刚获得生物学学位的夏勒随几位著名生物学家在阿拉斯加中部追踪迁徙的北美驯鹿,那里居住着大约12万只驯鹿。“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后的荒野只剩下阿拉斯加西北部,在整个广阔的生态系统中,北美驯鹿自由自在地漫游,荒无人烟的群山高耸入云,壮丽无比。”他在一本书中写道。24岁的夏勒在探访北极一年之后,写信给当时的美国内政部长,极力主张全面保护该地区。最终,美国建立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
夏勒的野外工作为人熟知是1959年。那时他和妻子在中非研究山地大猩猩,与之为邻的是约450只山地大猩猩,每一群大猩猩需要相处20-30天,它们才会放松。他写的《山地大猩猩》第一次向人们揭示出大猩猩的神秘生活。他的研究把这个与人类亲缘最近的物种从灭绝的边缘挽救了回来,,颠覆了那时学界的主流观点:大猩猩攻击性太强,会杀掉研究者,无法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大猩猩是一种具有群体智慧的动物,许多行为与人很相近。
刚果(金)独立前是比利时殖民地,一直很危险,独立后更加如此。当地人挥舞着长矛在丛林里追杀夏勒,因为他们独立之后不喜欢外国人进入。1960年代,刚果(金)独立并爆发了多场战争,使夏勒不得不终止研究,现在也仍有余战,影响了当地的猩猩旅游业。刚果河流域每年有15000人付费看猩猩,大猩猩成为了当地的国际标志。卢旺达甚至设立了大猩猩纪念日,每一只大猩猩的出生都会有全国性的庆祝,以提升人民的保护意识。
在出版了《山地大猩猩》后,夏勒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员直到1966年,这期间,他成为了纽约动物学会动物学家和洛克菲勒大学的教授。1979年至1988年,他一直担任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科学主任。在他的努力下,建立了五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包括受石油开采威胁的阿拉斯加的北极自然保护区。
1970年夏勒开始了对雪豹的研究。“好几天里,我连续观察一头雌性雪豹和她的孩子”。“寒夜里,我用睡袋隐蔽自己,距离它们很近:月光清冷,群峰起色,精灵出没”。“之后多年,我奔走在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和中国的山地,努力能够重享这种美好,但只在蒙古旧梦得圆。1990年,我为那里的一头雄性雪豹带上无线电项圈,从而定位它的位置,并共渡了几个小时的惬意时光”。2015年,夏勒也曾到我国甘孜地区从事雪豹研究。
1980年开始,夏勒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委托到中国研究大熊猫,成为1939年之后第一个接触到野生熊猫的西方人。他的《最后的熊猫》让许多中国人第一次真正知道了野生熊猫的生存状态,是他第一个反驳了竹子开花导致熊猫濒危的观点,也是他第一个揭示了熊猫的肉食演化起源。夏勒说,考察时,住在附近的大熊猫“珍珍”搬进了帐篷,后来还睡在他的床上,有一天他结束工作回到帐篷,发现珍珍正在帐篷里透过窗户看他。
1984年,夏勒成为第一个得到中国政府批准进入羌塘无人区开展研究的外国人,并由此开始了他在藏北长达十几年的调查。他深入研究了藏羚羊、西藏盘羊、岩羊、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野骆驼、藏野驴等有蹄动物。1992年,夏勒为了寻找藏羚羊的夏季产羔地追踪至西昆仑黑石北湖,但因汽油短缺、土地泥泞功亏一篑。2001年,夏勒与四名探险家赶着驴子徒步穿越西昆仑山地,初步确定了产羔的位置,并于第二年、第三年继续追踪。
1988年,夏勒发现牧民从藏羚羊身上拔毛卖给小贩,由小贩走私到尼泊尔,再运到克什米尔,将藏羚羊绒加工成领带或围巾沙图什。商人们谎称沙图什的原料来自北山羊、野山羊和家山羊。1992年夏勒在历经两年的跟踪调查后向世人公布:制造沙图什的唯一原料是藏羚羊绒,采集的唯一办法是把藏羚羊杀死,沙图什贸易导致近90%的藏羚羊在短短几十年中消失了。夏勒的努力促使欧美世界禁止血腥贪婪的沙图什贸易,推动了藏羚羊的保护。
1994年,夏勒和Alan Rabinowitz博士在老挝发现了罕见的动物武广牛(Pseudoryxnghetinhensis,英文名saola),之后夏勒又重新发现了越南疣猪——一个一度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1996年他重新发现了一群西藏马鹿,这也是一个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夏勒也是主张对大脚怪进行深入研究的少数科学家之一。
夏勒在印度观察虎。他说,研究老虎不容易,因为老虎有领地,它们会藏起来,像间谍一样偷偷看你,但通常而言,老虎会避免麻烦。当地人会做一些捕猎,但当他们看到老虎的动向,会告诉研究人员,研究者就骑着大象去做观察。在巴西,牧民发现游客来观鸟可以赚钱,在以前,如果有什么家畜被杀害,大型猫科动物就会被当成凶手。但夏勒和同事们的工作表明,死于疾病的牛群,比被捕食的要多得多。
夏勒说,他在巴西工作时,那里有一片曾经满是森林的高地,但现在树木都被砍掉了,用来栽培速生大豆。而这些大豆被拿到中国喂猪了。一切就是这样相连的。如果你养更多的猪,更多的森林和土地就会在巴西被摧毁。许多资源都是这样,人们不知道,或不愿去想。或者知道,想了,却不愿改变。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地方正在被不经思索地毁灭,只为了来点钱。
夏勒在《与兽同在——一位博物学家的野外考察手记》一书中回忆了在塞伦盖蒂做科研的经历。其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和母亲失散的小角马,在大草原上无助地游荡,发出虚弱的叫声,只要看见一群动物,它就迎上去,以为能找到母亲。它甚至把两只正在巡视领地的雄狮当成了求助的对象,径直朝它们跑去。快接近雄狮时,天性又驱使它逃离开去。雄狮转身离去,它又不可思议地叫唤着追上去,然后再次逃开,如此反复,直到太阳西沉。
塞伦盖蒂有超过200头狮子,每年有超过一百万头角马参与迁徙,夏勒说,这些动物看云就知道要启程了。塞伦盖蒂也有丰富的鸟类多样性,狮子追逐斑马这种捕猎场景很容易就能看见。夏勒和家人在那里花了四年,希望了解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监测那里的变化。偷猎对那里的动物构成威胁,在非洲,每年有多达30000头大象被杀害。
夏勒写过许多关于非洲和亚洲的哺乳动物的书,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出版的书已有 30 多本,其中《塞伦盖蒂的狮子》获得了197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在中国的研究经历写成的《最后的熊猫》和《青藏高原上的生灵》也成为国际畅销书。他还为杂志和报纸撰写过大量文章,宣传动物保护。由于他对自然保护的贡献,他荣获过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金质勋章,1996年国际宇宙奖(日本)和1997年美国泰勒环境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