鉨
2017年3月14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元素周期表第113号元素正式命名为——鉨(音同“你”),Nh,Nihonium。Nh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86,核电荷数为113。日本孤军奋战,突破美俄德三国重围,“拿下”并命名了该元素,为亚洲获得首个新元素发现的殊荣。
词条内容:
元素周期表第113号元素——鉨(Nh,Nihonium),一种不稳定的超重元素。其原子核包含113个质子和173个中子,属于弱金属之一,是一种人工合成放射性化学元素,银白或灰色。据理化研究所发布的新闻公报,研究人员利用线型加速器,使第30号元素锌原子加速轰击第83号元素铋原子。他们连续80天以每秒2.5万次的频率对铋原子标靶进行了1.7×10^19次撞击,结果合成出第113号元素。
在113号元素的发现项目上,美俄德展开了三国合作,日本始终孤军奋战。美俄德的研究时间和数量都优于日本,但因证据不充分而未能通过国际认定。最终日本冲出重围,为亚洲获得首个新元素发现的殊荣。日本理化研究所2004年9月28日宣布成功合成出第113号新元素,2015年底通过认定,并获得日本首例命名权。2017年3月14日正式命名为‘鉨’,名称源于‘日本(Nihon)’这一国名。
与元素周期表第113号(Nh)一同提名的还有 115号(Mc)、117号(Ts)和118号(Og),并进行5个月公示期,拟定于2017年11月正式列入元素周期表。自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发明周期表到此,元素周期表1-7周期终于补齐。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元素周期表最后几位元素经常是以Uu开头的,这是一种临时命名规则,叫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这种命名法会为未发现元素和已发现但尚未正式命名的元素取一个临时西方文字名称并规定一个代用元素符号,使用拉丁文数字头以该元素之原子序来命名。此规则解决了对新发现元素抢先命名的恶性竞争问题。如ununquadium便是由un-un-quad(四)- ium(元素)四个字根组合而成,表示“元素114号”。
元素周期表中有许多元素是以地名命名的,第一类是以矿物原产地命名。最典型的是瑞典。瑞典村庄Ytterby,共有7种稀土元素的发现、命名都和这个村庄有关。从这里出产的稀土矿石中,先后发现并用该村庄的名称命名了4种稀土元素——钇(Y)、铽(Tb)、铒(Er)和镱(Yb),其中钇是稀土元素中第一个被人们发现的。钪、钬、铥这3种稀土元素没有用这个瑞典村庄来命名,但也是从该村庄出产的矿石中最初发现的。
第二类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者的国家和地区的。比如与欧洲有关的元素,铕(Eu)、铼(Re)。铕的元素名称源自欧洲Europa;铼的元素名称源自莱茵河Rhine。还有上文说到的钪(Sc)、钬(Ho)、铥(Tm)。钪的元素名称源自北欧的半岛Scandinavia;钬的元素名称源自斯德哥尔摩的拉丁文Holmia;铥的元素名称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和冰岛的古希腊名Thule。
第三类是以元素的发现地命名的,如铪(Hf)的名称源自发现地丹麦哥本哈根的拉丁文Hafnia;锫(Bk)的名称源自发现地美国加州伯克利Berkeley;钅杜(Db)的名称,源自发现地苏联杜布纳实验室Dubna Laboratory。
第四类是以新发现的行星命名的,如铀(U)的名称是为了纪念比铀元素早发现8年的天王星Uranus。镎(Np)的名称源自海王星Neptune,镎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元素。钚(Pu)的名称源自冥王星Pluto(命名时冥王星还属于行星,2006年才被降级为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