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与李白合称“李杜”或“大李杜”,为了与杜牧区分,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词条内容:
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这是北方的一个大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生活安定富足,
他自小好学,七岁就能作诗。24岁那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之后,杜甫又到齐州。4年后,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747年,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前去参加。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没有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小儿子也饿死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搬家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便只身北上投奔,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还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叛军献策。
两年后,杜甫终于成功投奔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又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最后还是经宰相张镐力救才被释放。但从此之后,肃宗对他不再重用。759年,唐朝大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见在战乱中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766年,杜甫在夔州暂住。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430多首,达到了现存作品的30%,包括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70年,臧玠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5天没吃东西,幸亏县令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杜甫原一心要北归,后来因洪水为退而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