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称谓变迁史
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坐稳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文化领域的头把交椅。所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孔子」,历朝历代为表「尊孔」,在对孔子的称号上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他的尊号有「天纵之圣」、「圣人」、「万世师表」等,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人。
词条内容: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生存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礼崩乐坏」的时代。当时胸怀治国理想的孔子曾表示如果有人用他来治理国家,一年见效,三年事成。但由于当时「百家争鸣」,孔子的政治生涯一波三折,最多也就算一个「教育家」。
「孔子」和「孔夫子」是对孔丘最早的尊称,后来孔子学生们将他尊称为「圣」,但「圣」在当时也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称号。后来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将「圣人」推上了新的高度,不仅要头脑聪慧,还要品德高尚。后来孔子还在世时,就被誉为「天纵之圣」和「天之木铎」,这都要归功于他的弟子们和《论语》。
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曾在鲁国做到了「大司寇」一职,但在齐国干预下,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后来年近七十的孔子被迎回故乡后,被鲁国尊为「国老」。孔子逝世后,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这也成为了孔子的首个「官方敬称」。
汉武帝时,儒学迎来了发展的巅峰,孔子入世的政治理想也在加工改造后得以实现,孔子从此成为思想界的「一哥」。在汉朝,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位列头等爵位,「宣」有「圣善周闻」之意,此后的许多朝代也都用「宣」字作为孔子的谥号。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曾在途径曲阜的时候祭祀过孔子。
司马迁的《史记》对于奠定孔子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司马迁本人对孔子怀有极高的好感与崇敬,《史记》中有200多处提及孔子,引用孔子言论近100处,并将孔子与历代王侯将相相提并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更是以孔子继承人自居,而孔子「至圣」的称号便来自《史记》的《孔子世家》中。
汉代之后,从魏晋到隋唐,儒学逐渐失去领导地位。尤其是唐高宗以后,朝廷更加看重道教,孔子的地位也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南宋朱熹的出现,让宋代理学发展达到了巅峰,让儒学恢复了生机,也确立了儒学此后发展的基本面貌。而出自朱熹之口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到了明朝,朱元璋「愿与诸儒讲明治道」,儒学进一步理学化。但由于明成祖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很多儒学家都退隐修身,儒学发展受到了影响。尽管王阳明的心学在发扬儒家思想上功不可没,但嘉靖皇帝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去除了孔子的「王号」和「大成文宣」之称,从此孔子由「王」变成了「至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