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译文纪实)扶霞·邓洛普【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 仙境兔子不忘记2024-04-24 14:33:04四川
非常不错,主要不是讲四川菜。去年新书,今年翻译,效率很高。译者很美很可爱。 —————— 记录一下想读的理由…快点印出来!
- 惟伤2024-05-04 13:33:01上海
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从开宴序到灶火,从天地到庖厨,再到餐桌…读完仿佛赴了一场盛宴。不同于《鱼翅与花椒》,《君幸食》在保留风趣轻松的写作风格之余,还包含了大量学术研究与人文思考,也是一本美食人类学。 “中国菜到底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吃中国菜?”扶霞将这些问题视作自己的“人生使命”,在长达三十年的中餐历史和实地研究之后,用一本书给出了她的答案,也是对中国饮食的致敬。扶霞写得好,雨珈译得妙。麻婆豆腐,她写点豆成金;东坡肉,她写付“猪”一笑;小笼包,她写点燃我心;刀削面,她写面团“变形记”…甚至书末还列了一个不完全(且个人偏好强烈的)中餐烹饪简史。读完米饭那章,我要向以往没吃完的米饭道歉。扶霞不愧是中餐的头号拥趸!这一刻所有的吃货集结:曾经我茫然前行~黯夜的路上…生命这样的旅程,要用多少美食来完整
- 基瑞尔2024-05-24 22:21:33四川
《鱼翅与花椒》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多年,然而间中各种书籍、造势、节目亮相,都让它形成了一个较为固定(并且显然受用的)公式。会比“窝唉中锅,食物好好次”那种更走心,但又很难再创造出新的东西。因此新书仍然只算作是定期保持对一位书写者的近况更新问询,看她写疫情期间的经历、随着每次走访拥有的更多体悟有意思;但再多的研究与信息摘取,就觉得并不那么重要。而本身的出发都不再是以前那样,如今能揪团、享受更好的陪同与招待,也始终不是那般新鲜的东西。是家宴式的叙旧,不是开席式的未知。【2024 #58】
- soloye2024-05-15 14:43:43四川
非!常!好!吃!也让人自惭形秽的中餐专著。扶霞本着对中餐的一腔热血和严谨态度从食材、火候、口感、调味、技艺等多个专题全面考察了中餐的历史与现实。写得极富感情,译笔也浸透着欢笑与热泪。惭愧的同时让人越读越饿,白米饭都能干掉两碗。去买,去读,去思考,共赴扶霞掌勺的这场盛宴。以及回头想想,中餐和产生中餐的这片土地应该呈现的样貌。你吃的东西构成了你本身,借由扶霞的笔再次审视自己和这个国家,敬天惜物、兼容并包,自由勇敢。
- 一位少男2024-05-13 23:23:14四川
扶霞在新书《君幸食》里满怀着爱意和激情看向了中餐历史的深深处,然后把一盘盘有意思、有价值的中餐好菜端给了读者们。 在《君幸食》里扶霞写了罕有、珍稀的美食,但更多的则是中餐的日常,是每一家的厨房里可以轻易盛出的清粥小菜,但这一切不过是开胃菜,她的主菜、野心,是自己研究中餐三十年的经历和经验,正如《君幸食》的英文标题“Invitation To A Banquet”,扶霞这次端上的是一席大餐。 写于疫情期间的这本书,就是扶霞不能“回”中国时的《桃花源记》,点睛调料是其中经年积累的学术研究,如同她喜欢的花椒,在文字丰腴的书页中化作闪电,让人神清气爽,也让中国读者以更深刻的目光去注视自己的国家。
- Cecilia2024-05-25 15:32:41江苏
怎么说呢,雨珈的翻译是真的棒,三颗星都是她的,可就扶霞写的内容而言…篇篇过多引经据典的教说但又浮于表面且有些还不那么准确,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大可不必硬来…好感停留在《鱼翅与花椒》到此为止了。
- RandalWan2024-06-24 08:47:47广东
一旦缺乏故事性,这个文本就变得不够吸引了。成了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舌尖上的中国》。
- 子航2024-07-07 14:29:24广东
比起《鱼翅与花椒》,扶霞在专业性上提升了不少,文字也更有底蕴和更深层的历史视角。但多了一种精英阶层的优越感,感觉她不再是那个可以被街头小吃打动的女孩。
- 毒妇脸少女心。2024-06-02 15:02:32上海
4.5。非常幸运读到了4月第一版!扶霞的写法依旧保持了如菜品般稳定发挥的水平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多样性且饶有丰盛与意趣,我们最熟悉的部分是她关于某道菜肴本身的特别感受,偶有智识与人性的观点输出,故事本身叙事性会特别强。除了这些,本书书写侧重点转向了「实践」和「文化」,融于丰富的学术研究和深刻的人文思考,用译后记里译者何雨珈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一盘多样叙事与广泛研究平衡统一的“怪味沙拉”」,她们都好会写! 《君幸食》的结构是圆熟且美妙的,把有味之事、美食之史以系统性的脉络梳理、阐述,更似一种老朋友的娓娓道来,不觉一丝枯燥。在这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人气、文气、镬气尽现其中,让我这个普通钟爱美食料理的都市读者心满意足地“品尝”完它。
- 靚仔胡迪2024-06-05 01:29:22上海
有时候会觉得对于伏霞来说,食物的本味固定重要,更为迷人的是食物背后的文化逻辑。当食物作为一种媒介,它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不同文化体系互动对话的媒介。在食物构建的媒介界域中,食物以及享受食物的人之间的触动是深刻于感官的印刻铭文。对我个人而言,伏霞的食物写作在这个之所以吸引我,便在于她在自己的写作毫不避讳地谈到她对食物的复杂感觉,既有当下“白人饭”、vegan、基于生态议题的反思,也有对中式土老板们铺张浪费的厌恶,也有在享受精致食物的罪恶和反思,以及她对食物背后文化的想象。她在中西的文化代际的文本中肆意穿穿梭,引经据典,像极了一场关于Banquet的人类学写作。
- 雅鸦湖居士2024-06-05 20:26:47上海
有趣,扎实,动人。以前读扶霞的书是喜欢,读《君幸食》,喜欢之外更多是钦佩。不是持久燃烧的兴趣,不是无法抛却的热情,写不出这样的书。(何雨珈老师的翻译依然很稳。)
- 村里种树2024-06-02 17:27:52四川
看了三天终于看完了,以前以为扶霞是吃货、是美食爱好者,但看完这本会发现她根本就是美食家、中国通。她应该比90%的中国人更懂吃,更懂中餐,更懂中国菜。看的时候真的会一直处于一种饥饿与羞愧交替的状态,一方面羡慕她吃得这么多、这么广、这么好,一方面也佩服她读得这么深、这么远、这么细。总感觉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文字版,从一个小菜出发,挖掘出几千年背后的饮食文化,最终回到做菜的人身上,回到她遇到这个菜的餐桌之上真的好厉害。
- 亦陉2024-04-24 09:34:44山东
尚可,译者貌似不咋出名,不知道译者什么水平
- ♬ CaR2024-06-16 15:49:21北京
带着坐了几次飞机,除了边看边馋之外很适合碎片化阅读。扶霞写中国美食写得道地写得好已不必说,更妙的是整本书的排布设计,通常从一道菜或是一桌宴席开始,追溯历史、中外对比,既有详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有细腻专业的食物品鉴,从一道菜到另一道菜,从食物到人情。而且扶霞的角度是独一份的,几乎再也找不到这种“由远及近”、既有客观思考又有真挚热爱的角度了。写得真好,吃那么多好吃的时候还能做那么多笔记也好厉害,读到去山东因为喝得醉醺醺回来的笔记都认不出了的时候就好想笑。
- 巧克力2024-06-13 22:47:00广东
用吃来开拓,做文化传播
- 瓜-茜-茜2024-07-23 12:00:31四川
窃以为是扶霞目前所有作品中最棒的一本,从《鱼翅与花椒》到《寻味东西》,书名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深且广,从一开始如西餐般菜单什么都要写在菜单上到文字背后的揣量,阅读之广,理解之深,是陈晓卿的几本书不能比肩的。
- 江海一蓑翁2024-05-23 20:07:18江苏
海外中国美食文化最重要的写作与传播者之一、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英国作家扶霞关于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最新作品。如果说扶霞之前的《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等作品,更接近于美食文化随笔的话,那么这部融汇了她之于中国美食制作、体验与研究二三十年积淀的作品,已经堪称一部将田野调查、文献梳理与个人生命体验交相融汇的海外中国美食研究的大众学术作品。扶霞于中国美食介绍与阐释中,一以贯之的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眼光、极度热爱以美食为中心的日常生活的阳光人生态度,以及对于中国美食与文化发自内心的维护与热爱,都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也敬佩不已。
- 王赖赖2024-08-20 14:18:59北京
3.5 对比《鱼翅与花椒》,不难发现扶霞对华夏美食的认知经历了从走街串巷地尝,到深入学校地学,再到引经据典地研的过程,继而在《君幸食》中呈现了更深的洞见和思考。身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娃,我都很难不佩服她的执着与热爱,甚至很多关于中国美食的深层内容,都是通过阅读了本书才首次得知的。然而,随着她专业程度的提升,也逐渐被高端中餐界视为座上宾,使得《鱼翅与花椒》时期的烟火气逐渐被略显高高在上的精英老饕气质所替代。作为读者或是食客,我恐怕都是最为挑剔的一类了,对这方面是不甚满意的。但即便如此,我仍然要感谢这位英国人,感谢她在中西方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宣扬中国美食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文化的界限,领略到中华美食的独特魅力。
- 鲁芙芙2024-06-13 22:27:33广东
民以食为天
- 撒冷的乌凌2024-07-25 12:51:13美国
本科的时候,选修饮食文化史,听得很开心也很有收获。抱有类似的期待看这本书觉得失望。一是趣味性只十中有二,描述不太吸引人;二是每个主题都很大,显得内容很散,读起来费劲;三是集中在说饭店菜或者说大菜,太不够日常了,忽略诸如番茄炒蛋煎饼果子这种家常菜或者小吃,何尝不是作者自己所说的“精英色彩浓厚”呢?与内容本身相比,这本书让人能联想到的其他话题和食物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