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国家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特指新兴市场投资代表。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2017年由中国轮值主席国。
词条内容:
金砖国家最初指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四个成长前景看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经俄罗斯倡议,四国于2006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了首次金砖国家外长会晤,此后每年依例举行。2009年6月,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2010年12月,四国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正式吸收南非加入机制,英文名称为BRICS。
“金砖四国”这个词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中、俄、印、巴。2003年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 一起梦想:通往2050 年的道路》的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美、印、日、巴、俄。如今,自首次发表该预测报告以来,这些国家的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高盛公司的预期。
为什么是中、俄、印、巴?简单的原因是,高盛认为这些国家代表的是既有潜力成为重要国家(主要由规模决定),而且达到标准的几率也较大的国家。将中国和印度包括进BRICs的理由比较简单,就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人口众多。将巴西和俄罗斯包括进来 ,并不是因为那个好笑的原因:首字母缩写中缺少了它们就不行。而是高盛公司确实认为这两个国家与中国和印度一样,在未来许多年内有潜力成为最令人兴奋的全球经济增长故事和投资主题。
2009年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举行首次会晤。2010年4月,第二次“金砖四国”峰会在巴西召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2010年11月,二十国集团会议在首尔举行,南非在此次会议上申请加入“金砖四国”。2月,中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轮值主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即将变成“金砖五国”,并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
中国堪称世界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区域,引进外资额最高,成为全球最大企业集团的生产基地。GDP从2010年起超过日本排名第二,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这一历史性关口,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在《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连续三年排名第28。印度攀升了16位,排名39;俄罗斯和南非均上升两位,排在第43和47位;巴西排在第81位,是唯一一个排名下降的金砖国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从一个封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转型为国际整合,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俄罗斯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第二大石油出口国。走过1998年金融危机的俄罗斯经济就像从灰烬里飞出的一只浴火凤凰,在新近国际信用评级当中,被著名的证券研究机构——标准普尔评为投资等级。俄罗斯经济的最大威胁是隐藏在政治中的。就像普京政府虽然在其五年任期内成功地将国民生产总值提升了30%,民主缺失却逐渐增加。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在过去的20年间,印度经济以每年平均5.6%的速度稳定成长,而在经济前台的背后,是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大军。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制发展中国家,20年前还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十几年时间,但在软件、制药等产业领域已处在国际先进水平,金融服务体系也非常完整。虽然仍然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高额财政赤字等问题,但它正在走向一条由贫穷落后国家向经济大国转变的道路。
巴西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居拉丁美洲之首,除传统农业经济之外,生产、服务行业也日益兴旺,更在原材料资源方面占据天然优势,拥有铁、铜、镍、锰、铝土矿世界上最高蕴藏量。另外,通讯、金融等新兴产业也呈上升趋势。1968年到1973年,巴西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1.2%,被誉为“巴西奇迹”。但是近来巴西“消费经济”解体引发更大规模经济危机,进而导致更多人失业。2015年巴西GDP萎缩达3.8%。
看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巨大发展潜力,南非作为南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一直希望加入该机制。2010年以来南非政府积极推动,南非总统祖马曾接连访问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进行游说。吸收南非加入合作机制,使“金砖四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同南部非洲各国的经贸关系。除经济领域以外,也十分有利于五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减贫等重大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协调立场,更好地建设一个公平、平衡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2011-2014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依次在中国三亚、印度新德里、南非德班、巴西福塔莱萨举行会晤。2015年1月1日,俄罗斯开始担任金砖国家机制轮值主席国。2016年印度接任。2017年1月1日,中国接任。习近平主席对今年9月将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提出四点期待: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全球治理,共同应对挑战;开展人文交流,夯实民意基础;推进机制建设,构建更广泛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