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皮士

《嬉皮士》封面图片

在60年代的西方,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

词条内容:

 
组织机构:嬉皮士

嬉皮士认为,当时的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

 
组织机构:嬉皮士

1967年嬉皮士们发动了名为“爱之夏”的嬉皮运动,高呼“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口号,而后由于反战游行示威时的枪杀学生事件使得运动全面升级,许多年轻人开始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发泄自己。

 
组织机构:嬉皮士

在1969年,超大规模的露天音乐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造就了嬉皮运动最辉煌的时期。爱、和平、性、迷幻药、反战呼声和几十万嬉皮共同出现在演出台前,一切的混乱、疯狂、肮脏在嬉皮士们对社会最质朴的希冀中显得高尚起来。

 
组织机构:嬉皮士

60年代末,嬉皮士运动达到了最高潮,1976年7月7日《时代周刊》杂志将嬉皮士运动作为其封面故事:《嬉皮士:一个次文化的哲学》。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嬉皮士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因素就是友爱,这种友爱是不加区别和全方位的,并没有敌友之分。”

 
组织机构:嬉皮士

嬉皮士如同一群在社会生活中左冲右突的困兽,想要通过某种方式释放自己的热血青春,无处不在的摇滚乐、哈雷摩托、牛仔、墨镜和66号公路,这些标志性元素都承载着嬉皮文化的精神内核——叛逆、个性、独特和自由。

 
组织机构:嬉皮士

嬉皮士组成分子包括了白领阶级、蓝领阶级、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中各行各业的青年,这种全然凭着自我觉醒的全面性亚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在旧金山的Haight、Ashbury一带,他们实行自治的原始社区(Commune)的模式共同生活在一起。

 
组织机构:嬉皮士

在反战游行中,许多反战歌曲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也是嬉皮士们接头的暗号。甲壳虫乐队和鲍勃·迪伦、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迷幻摇滚,都是嬉皮士们最喜爱的音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