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全二册)》刘顺【文字版_PDF电子书_雅书】

《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全二册)》封面图片
书名:唐代的儒学与文学
作者:刘顺
出版社:中华书局
译者:
出版日期:2024-1
页数:/
ISBN:9787101160192
9.5
豆瓣评分

当当正版

淘宝购买

京东图书

全网资源

内容简介:

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基础问题,数十年来,虽无通论性的研究专著问世,但举凡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地域家族研究、体式技法研究以及政治观念与事件研究,于此问题均有不同维度与层面的涉及,可谓成果丰硕。故而,唐代儒学与文学的通论性研究,须在一个已有良好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系统并深化相关问题的解读,才有可能后出转精。同时,中古史研究在历史书写、中央与地方(乡里、藩镇)、制度与实践、日常治理及政治文化诸领域所展现出的极高水准,也让此项研究的开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再则,此问题必然与政治学、汉语史、中哲史、思想史等学科存在着难以回避的交叉重叠。因此,这是一个贯通文史哲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对作者的学术素养要求非常高,刘顺本科为政教专业,硕士阶段专业方向为国际汉学,博士阶段受业于著名学者胡晓明兄门下,又曾在陈引驰教授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从知识背景看,刘顺的确是从事这一学科交叉研究的合适人选,他的这种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也获得了相当的成绩,概括地说,《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学术创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政治生活为中介考察儒学与文学的多重关系,并以“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难题作为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视角,以此确定儒学的时代样态、影响及其所应对的挑战与回应的方式,从而避免对儒学过度文本化的解读倾向。

二、在唐代文学文本的分析中,既注重文学与政治一般性关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为“政治行动”的意义。而在关注儒学对文学观念、主题、体式、风格乃至认知模式之影响的同时,也关注文学作为“一种思想的方式”的价值。

三、在文学体式及功能等问题的考辨上,以汉语史研究的相关结论为据,以中古汉语所可提供的语言学条件作为文学文本分析的基础参照,并由此考察文学书写的规则、技法、限度及其与儒学相互适应的方式。

总之,《唐代的儒学与文学》一书,对唐代的政治、儒学与文学的关系的考察,新义迭出,比如:唐代前期的儒学以《五经正义》的修订为其高成就,传统的义疏学自此而衰。为李唐提供合法性论证、构建国家治理的观念与制度、营造政治文化并回应具体的政治诉求,成为唐初儒学非常核心的问题,礼乐则为重点领域。再如,《唐代的儒学与文学(套装上下册)》认为儒家文论主张比德连类、物先感随的观念得以延续。儒学、政治、文学的互动,既催生了新的文学体式,文学也呈现出相应的独立品格。又如,该书指出,“安史之乱”后,儒学对于道德、人性、制度、历史的思考,加速了礼乐儒学向心性儒学的过渡。此时期的文学,制诰、章表奏疏等政令文的影响更强,“古文”的影响也一时为盛;文与道、心与物之关系的考量逐步焦点化,诗歌领域中佛学诸因素的影响,则形成了对儒家“感物”诗学的强势冲击。在一个缺乏“确定感”的时代,中唐的诗文在风格上也呈现全新的时代特点。这些看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得之见。

目  录:

导言

第一章 认同的构建与唐初的儒学及文学(武德、贞观时期)

第一节 历命在唐:唐初的合法性论证

第二节 构建共同体:唐初的尧舜记忆

第三节 唐初的经学统一

第四节 孔颖达的“情”论、“象”论与“声”论

第五节 唐初的教育与科举:儒学传播的制度路径

第六节 唐初史臣文论的南朝批评及其对诗歌体式的要求

第七节 回归传统与开启新局:武德、贞观时期的文坛

第二章 政局变动中的儒学与文学(高宗至睿宗时期)

第一节 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古典”与“当世”之争

第二节 诏令中的政治史:高宗武则天时期政局之语言维度的考察

第三节 许敬宗与唐高宗时期的政局及其与“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之关系

第四节 唐初应制与七言近体

第五节 陈子昂诗的感遇与兴寄 ——基于儒家“相感”说的再讨论

第三章 高峰与危机:玄宗至代宗时期的儒学与文学

第一节 经国之大业:中古政治与文学分析初步兼及张说的政治观念

第二节 “燕许大手笔”的成立及其对李唐中后期“清流”文化的影响 ——以知制诰的职务要求为视角

第三节 唐代七言近体的声律规则与句法机制分析 ——兼及杜诗“沉郁顿挫”的生成

第四节 盛唐诗的文化精神 ——以李白、杜甫为例

第五节 制度变迁的文本印迹:开元、天宝墓志文中的“孝”之书写

为您推荐